位於湖北武漢市新洲區東南端的漲渡湖濕地,是長江中游地區距長江最近的一塊濕地,由於保護得當,周圍也沒有工業污染源,自然環境比較優越,成為了湖北乃至是全國範圍內的生態保存得較為完好的地區之一。
漲渡湖濕地的自然資源豐富,已探明的哺乳動物有20種,爬行動物16種,兩棲動物10種,鳥類更是多達103種。生活在漲渡湖濕地範圍內的野生動物,多為濕地依賴型的物種,或者說對水源要求比較高的物種。
歷時一年的武漢漲渡湖濕地生物多樣性調查與評估項目成果在日前發布了,從調查範圍來看,分為濕地生態系統、森林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和農業生態系統。
複雜多樣的生態系統為野生動物們提供了賴以生存的家園,許許多多以前只在書本上看過的動物,也相繼亮相。
在進行野外調查過程中,人們驚喜地發現,架設在漲渡湖濕地紅外觸髮式相機,拍到了一隻貉子的身影。
只見它在鏡頭前探頭探腦地經過,它的行動雖然迅速,但是整個過程還是被相機清晰地記錄了下來。
成語「一丘之貉」,說的就是它
很多人在初次見到這種動物的時候,很難將其與犬科聯繫在一起,從外形上看,貉身材矮小,四肢比例短,顏面像小浣熊,臉部有一塊黑色的「海盜似的面罩」,但實際上它卻是真真切切的犬科動物。而且在犬科家族裡面,還是比較古老的物種,類似於犬科的祖先。
成年之後的貉,雄獸體重在6.5千克左右,比家犬、狐狸都要小一些,但比小浣熊大。它的身材矮胖,尾巴粗短,身上的毛髮呈棕灰色、暗褐色,毛尖混有黑色。
可能貉這種動物我們不熟悉,不過「一丘之貉」這個成語我們卻經常聽說,成語裡面的這個「貉」,其本體就是這種動物。
貉在日本是相當知名的動物,不少動畫片裡面出現擁有變身法術的狸貓,其原型就是貉,而不是很多人誤以為的小浣熊。
從外貌上看,貉跟小浣熊的確長得很像,尤其是二者眼部周圍的毛髮。不過仔細看看,還是能夠將二者區分開來的。小浣熊的尾巴粗且長,而且有環狀斑紋,貉則不具備這項特徵。
另外,貉的爪子跟家犬、灰狼類似,是犬科動物典型的爪子;而小浣熊的前爪,具有5個指頭,更適合抓握。
犬科中的特例,貉子需要冬眠
貉子對水源依賴較大,它們一般在灌叢帶、蘆葦地等一些靠近水源的地方出沒,而一些高山的密林中,則比較少見。
貉具有夜行性,白天一般躲在岩石洞中休息,太陽下山之後開始出來覓食。它們會沿著河邊、湖邊到處尋覓,以找尋獵物的蹤跡。
貉的行動雖然敏捷,但比不上豺、狐,會游泳,也能爬樹。它呈雜食性,日常以小鳥、魚、蛙、蝦蟹、昆蟲及各種小型嚙齒類動物為食,也進食漿果、根莖、種子等植物性質的食物。
除此之外,貉跟家犬一樣,也進化出了消化澱粉的能力,這使得它們獲取了更好地在人類世界生存的能力。
在所有犬科動物裡面,貉是非常特殊的存在,除了會爬樹之外,貉還是現存犬科裡面唯一需要冬眠的物種。
一些生活在北方的貉子,到了冬季就會躲進洞穴裡面睡覺。不過與熊、狗獾等常見的冬眠物種不同,貉的冬眠更像是淺睡,即便是在睡眠中也容易被周圍環境異樣所影響,一些風吹草動,都可以將其喚醒。
另外,在融雪天氣中,它們也會出洞活動。為了應對冬眠,每年的秋季是貉子最忙的季節,在這個季節里,它們會拚命覓食,增重50%左右。
貉子生性狡詐,會用毒計殺死狗獾
都說狐狸是狡詐的,但是在犬科動物裡面,貉子生性狡詐不輸狐狸,尤其是體現在它對付狗獾的時候,更是將狡詐演繹得淋漓盡致。
原產於東亞的貉子,早在幾十年前就已經入侵歐洲了,在白俄羅斯的納利波基森林裡,就生活著貉跟狗獾。這兩種動物可是一對生死冤家,在同一片棲息地里,具有極強的種間競爭關係。
從體重上來看,狗獾比貉子大,從出身來講,狗獾又是鼬科動物,所以公平打鬥,貉子根本不可能是狗獾的對手。
但貉子從來不會狗獾公平打鬥,它們經常依靠「人多優勢」欺負狗獾,比如科學家在2018年3月份的時候,就觀察到貉子「二打一」將狗獾打得節節敗退。
如果說以多勝少本身就勝之不武了,可貉接下來的操作,更是堪稱毒辣。狗獾跟貉一樣,也是要冬眠的,但跟貉相比,狗獾冬眠的時間更早,醒來得更晚,而且睡得也比較熟。
狗獾是掘洞的高手,它們會將自己的洞穴挖得寬敞又豪華,除了有睡眠室之外,還有「客廳」、走廊通道。貉子不太擅長挖洞,它們常利用其他動物挖掘出來的洞穴。
在同一片林子裡,貉子會趁著狗獾冬眠之後,進入狗獾的洞穴,在走廊通道或者「客廳」里冬眠。此時原本相互競爭的兩種動物,迎來了短暫和平的階段,畫面看起來和諧,但總感覺哪裡怪怪的。
貉子率先從冬眠中醒來,發現狗獾仍處於熟睡中,於是它想出了一條毒計,那就是用泥土、樹葉堵住洞穴的通道,隔絕空氣。
隨著洞內的空氣越來越渾濁,二氧化碳濃度越來越高,還在冬眠中的狗獾一家子就被活活悶死,永遠也醒不來了。
在2005-2011年間,在納利波基森林進行生態研究的動物學家們,就記錄下了3起這類事件。無一例外,死亡的狗獾身上沒有任何傷口,也不是自然老死,研究顯示的死因,均為窒息死亡。
貉子在我國還算是比較多見的動物,尤其是上海的小夥伴,對它們應該不陌生。根據復旦大學研究團隊給出的數據顯示,上海的貉子數量在5000隻以上,分布於150多個小區里,它們賴在城市不走了,儼然成了城市新居民。
對人類而言,貉子比其他野生動物更為溫順,也比較不懼人,這是它們能在城市生活的前提。另外,能夠消化澱粉,則說明它們可以撿食廚餘垃圾,而城市裡,最不缺的就是廚餘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