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發 | 「嵐江科技」獲數百萬元融資,打造農業多功能機器人

2022-07-13   35斗

原標題:首發 | 「嵐江科技」獲數百萬元融資,打造農業多功能機器人

本文來自35斗微信公眾號,作者孟星。

35斗獲悉,近日,江蘇嵐江科技完成天使+輪數百萬元融資,本輪融資由熊貓資本獨家投資,這已經是嵐江科技成立6個多月以來的第二輪融資。該輪資金將用於果園多功能機器人的產能擴張和市場推廣,以及「大田巡管機器人」的研發。

熊貓資本投資人吳宇涵表示,農機本身在各個應用場景有很多細分,農業機器人是一個很好的發展方向,對於農機企業來說,找好場景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不同的用戶群體對產品的選擇是會有不同的傾向性,熊貓資本通過一線的調研,看到嵐江科技產品的市場前景較好。同時,嵐江科技的核心團隊深度理解農業場景和科技融合的應用實踐,並擁有一支智慧農業領域極強的銷售團隊。熊貓資本願意支持和陪伴嵐江科技更好地服務於農業生產,為我國農機智能化、農業現代化盡一份力。

江蘇嵐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嵐江科技」)位於南京,成立於2021年,是一家專注於大田農業機器人的研發、製造和銷售為一體的農業高科技企業。公司將信息技術、智能化裝備與農業生產過程中的農藝深度融合,為客戶提供軟硬體一體化的解決方案。

「多」對「1」,提出「三位一體」的果園多功能機器人解決方案

圖:嵐江科技創始人張洪菠

創始人張洪菠畢業於東南大學,在進入智能裝備領域之前有16年的IT技術解決方案的背景,在農業科技領域有6年的一線管理經驗,曾任職江蘇北斗總經理、惠達科技高管。張洪菠發現,在主要農作物種植流程的「耕-種-管-收」四個環節中,耕、種、收的機械化率較高,而「管」的機械化率極低,而這是一個持續時間長、情況複雜且對農技要求很高的環節。

那麼,如何提升大田管理水平?——主要是人和技術兩個方面。張洪菠認為,在農業人口老齡化、農村空心化的現狀下,我們無法在短時間內提升農民的素質。對企業來說,只有從技術和解決方案端入手,一方面,用機器人取代人力,實現農場的少人化;另一方面,儘量消除種植過程中最不可控的因素——人,通過數據積累、建模逐漸實現決策、分析功能。

張洪菠認為,這是一個尚待開發的千億級市場,未來幾年中國將湧現一大批專業的解決方案提供商。

圖:嵐江科技自主研發的果園多功能機器人

嵐江科技的主打產品是果園多功能機器人及大田巡管機器人。果園多功能機器人兼具打藥、除草、運輸三項功能,嵐江科技也是國內最早將這一概念實現的企業之一。具體來說,打藥功能上,可通過手機app實時查看當前在線設備,設置低藥量警報,並根據當前工況提供相應解決方案,同時記錄歷史作業數據,實現作業可回溯管理;除草功能可在加裝除草機械後,規划行駛路徑,一鍵啟動除草;運輸環節,果園多功能機器人配合工人採摘,與人工無縫銜接,極大提高了運輸環節的效率。

果園多功能機器人打藥與無人機相比有天然的優勢,很多時候蟲害都是在葉子背面,從下往上打更容易將藥打透。嵐江科技和南京農業大學合作研發的噴藥系統,穿透力更強、噴洒更均勻,節省農藥的同時也保證了打藥效果。

為了將這款多功能機器人的效用發揮到極致,嵐江科技通過模塊化設計,將多項功能集成在果園多功能機器人上,在國內為首創。三位一體的解決方案,將果園裡的髒活、累活、有危險的活通過這台多功能機器人得到解決,真正實現一機多能,大大減少了果園種植管理過程中的人工成本,保證作業效率和作業效果的同時,降低了管理過程中的勞動強度及農藥對人體造成的傷害。

支撐嵐江科技果園機器人設備的是其自研的智慧果園平台,張洪菠希望這一平台是連接傳統農業和科技型農業的橋樑。張洪菠認為,中國農民在世代和土地打交道的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經驗體系,這些經驗和科技型現代農業並不相排斥的,反而是科技型農業需要仰賴的知識庫。所以,嵐江科技的這一智慧農業平台,希望達到的目的是——儲存中國農民世代耕作傳承下來的經驗,以蘋果為例,什麼土壤適合什麼品種的蘋果、如何育苗、如何管理、不同環境條件下的農事如何安排,將這些信息集成到一個平台上,就可以提高果園管理環節的效率和效果。

基於大田巡管機器人,做傳統農業和科技型農業的橋樑

在無人農場被不斷提及的今天,張洪菠認為,無人農場不應該流於「無人」的概念,而應該是少人化和標準化,落實到具體場景去解決種植管理過程中的痛點。

在田地間運行著這套理念的終端是大田巡管機器人,開展植保、除草等作業的同時,可以收集病蟲害、土壤、氣象、地塊等數據。病蟲害是農產品品質保障的重要影響因數,預防大於事後治理。嵐江科技的理念是,通過信息化的手段不斷收集匯總每個階段的環境數據,結合大田作物的管理農藝,並不斷實踐和修正,最終形成一套適合本地區的某一品種的標準化種植模型,用於推廣複製,用科技的手段指導農民種植管理,穩產增產。張洪菠告訴我們,數據積累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至少需要3-5年才能真正發揮出它的價值,反過來指導農業,但這就是嵐江要儘早做、儘快做的原因。在實現傳統農業向科技農業轉型的道路上,嵐江希望可以搭建這座「橋」。

對於行業的壁壘問題,張洪菠表示,很多時候我們在講的「壁壘」,一方面是技術的壁壘,但更多的是思維的壁壘。企業如何突破思維的壁壘?一是發現農業中的痛點而不是難點,痛點才是農業邁向下一個階段的直接阻礙;二是要有懂農業的復合型人才體系的基礎,比如嵐江科技的研發團隊集結了來自5個不同領域的人才,包括AI、神經網絡、北斗導航、電控、機械製造等,更難得的是,核心研發團隊均具有5~10年的農業科技領域工作經驗,深度理解農業場景和科技融合的應用實踐。這使得在解決具體場景中的問題時,可以很快的調動、融合不同領域的技術。

三是用解決方案打敗產品,而不是用產品打敗產品。中國數字農業已經經過一輪更迭,單純地做產品的魅力不再如前,提出能夠解決具體痛點的方案將成為企業新的立足點。

未來兩年,嵐江科技的兩個著力方向是完成果園多功能機器人的量產和推廣,以及大田巡管機器人的研發定型及量產。此外,嵐江科技正在探索農業機器人在海外的應用場景。

圖源:受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