喊「中國爸爸」的日本人,究竟有什麼壞心思?

2022-08-29   隔夜說動漫

原標題:喊「中國爸爸」的日本人,究竟有什麼壞心思?

日本是我們的「兒子」?

長久以來,國內網友對日本的態度都是十分鄙夷的,也饒有不太喜人的態勢。如在某些網友說幾句日本好話之後,評論區就會湧現一大堆人罵你「精日」。

到了最近兩年,隨著中日關係的走差,那些已經在國內流行了大幾十年且深受年輕一代愛戴的日本文化(日漫、漫展、和服等等)均被打上了「文化侵略」的烙印,主流輿論也能名正義順的開展自衛反擊,用最強力的舉報和扣帽子來進行打擊。

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日本人在國內網友眼中就沒資格成為人,是「鬼」,而「日本鬼子」這個罵名我們也喊了超半個世紀,從日本對我們的侵略伊始,到如今的和平年代的影視作品,就從未擺脫過對該罵名的聯繫。

不僅如此,抗戰勝利的事實還不夠硬氣,不少網友還非常沉浸於將日本士兵矮化成憨憨的抗日鬥士能「手撕鬼子」的超能力抗日電視劇。它們雖被調侃成「抗日神劇」好多年了,但如今依舊猖獗於各大電視台,足見收視之強力。

從正常人的思維來說,我投你以荊棘,那你也應該會惡狠狠地回擊?然而鬼子確實就是鬼子,腦迴路不是一般人能想像的。

面對我們的諷刺,日本人居然還把我們叫做「爸爸」。

這是怎麼回事?難道網絡嘴炮還能買一送一?

還是日本人被美國的那兩顆原子彈炸出了PTSD,如今但凡看到大國的居民的挑釁也都會立即腦補成「調戲」和「愛的教育」?

其實事情真沒表面看上去那麼簡單,甚至可以說「爸爸」叫喊在某程度上也是日本人「雞賊」的體現。

「爸爸」究竟代表了什麼?

作為一名ACGN領域的關注者,起初我對該名字也不是特別感冒的,畢竟叫外國人做爹,日本人在之前就做過一次,那就是大名鼎鼎的NETFLIX(被日本人稱為「網飛爸爸」)。

網飛之所以能成「日本爹」,那是因為這家流媒體巨頭財大氣粗,為了擴充自家的影片庫容量,大筆大筆的鈔票瘋狂擲向了日本動畫行業,且除了出資之外,還給予製作人極大的創作自由,讓他們擺脫了被詬病多年的動畫製作委員會的束縛,同時也孵化出了很多優秀日漫。

在日本人看來,網飛就是那個打破「日漫藥丸」詛咒的救世主,而為表謝意,也就用「爸爸」來稱讚。

按照這個思路,那日本人喊「中國爸爸」,不就是想在我們這裡得到,或者已經得到了某些好處嗎?

比如說新冠疫苗,在去年中的時候日本人有感於我們的疫苗供應量充足,且不用居民自費注射,於是紛紛在網上向中國示好。喊爸爸已經屬於基操了,面對疫情的席捲日本人還懇求我們去解放他們,還有人聲稱自己要打兩萬針...

而在2019年中資財團豪擲數百億拯救JDI(日本顯示器公司)的時候,也有無數日本網友用「爸爸」來感謝中國的出手,同時也不忘強調「接下來就是中國時代」的心聲。

類似的事例甚至還在叔叔家發生過,在2019年B站的「98億買番計劃」也被大量日本網友贈予過「中國父親用錢解放japanese奴隸」、"中國無疑是亞洲之王,不過你做什麼中國都會用壓倒性的金錢崛起"、「動畫工作室如果都能成為中華資本,那應該相當富有」來稱讚。

而在這件事情上,唯一能留給日本人的安慰就只有這個了:「值得慶幸的是,中國年輕一代能通過動畫對日本產生不錯的印象」...你們看,唯一的安慰也是為了和我們套近乎。

從上述事例可以看到,日本人「認爹」似乎是有著某些利益考量的,也或者出於某些禮貌性的感謝,當然,它們都屬於「看好中國」的態度。

而依據網上可考究的消息,「中國爸爸」的起源也確實來自日本人對我們的讚揚。

那是2017年的7月中,因為《日本經濟新聞》報道的一則關於35名日本人因涉嫌在福建省實行電信詐騙(詐騙對象涉及到日本千葉縣居民)的新聞引起日本網友熱議,紛紛請求中國判罰他們重刑。

而在一眾呼籲聲中,就出現了這麼一條頂禮膜拜的評價:「真是父親一樣的國家,中國大人」,此稱呼在隨後幾年間也就逐漸普及到整個日本網際網路。

不過注意了,日本人口中的這句「爸爸」遠沒有這麼樸素,它除了是恭維的敬語,也還是言論的武器,且因為攻擊隱秘和殺傷範圍寬廣,也就一直成為嘴炮的必殺技。

一個是嘴炮韓國和中國。

眾所周知,作為東亞一員的韓國的近代歷史比我們慘得多,幾個日本浪人就能直搗皇宮,當著皇帝的面把娘娘給殺害,也因為這份屈辱,韓國在抵制日本方面往往都會比較激進,比如在今年8月15日的日本投降日,韓國便在大街上演了抗日神劇。

當然,單純戳日本人的二戰之痛哪裡夠,但凡有機會他們都會絞盡腦汁來奚落日本人,就比如前些年在網上廣泛流暢一張圖。

這是某韓國教授製作的集合圖,而信息依據是那幾年的最新調查,發現日本人的DNA其實來自於日本諸島的土著居民繩文人和從朝鮮半島遠渡而來的彌生人不斷混血傳承的,也就是說日本人其實是朝鮮人的後代。

然後我們也都知道,在歷史上朝鮮曾是中國的藩屬國,其國內的文化和經濟也都極大受到我們的影響。故此韓國教授狠心一把也叫中國做爸爸,目的就是為了彰顯出「家族圖譜」的等級差,讓日本歸入最外層,並標示上「野蠻人」的蔑稱。

當然,日本人是不可能束手以待的,只是面對棒子的這次冒犯,日本人採取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妙招---你不就是想要做兄長嗎?那我們就喊你做「哥哥」好了(嘲諷的語氣),算是用陰陽怪氣來對抗棒子的精神勝利。

看到這裡,相信各位也都意識到事情的不對味了。

哪怕「中國爸爸」在最初的時候確實出於對我們的贊禮,但演變到後來,這句話已經摻雜了不少陰陽怪氣,目的是為了同時諷刺兩個國家。

比如在日本老牌人氣論壇2CH的一條「中國網民想知道日本人為什麼叫我們爸爸」的話題下,就出現過不少的諷刺。

「還有哥哥和弟弟」
「去問韓國哥哥吧」

「爸爸不願意承認我們是兒子了嗎?」
「爸爸快認我們吧」

還有的回答看上去挺一本正經的(認為那是漢字和筷子都起源於中國的原因),但據分析也是充滿著諷刺,是一種「我說了你喜歡的答案了,這回滿意了吧?」的陰陽怪氣。

事實上日本網民一點都不閉塞,他們也非常清楚中國網友對日本的態度,也知道最近幾年來因仇日情緒高漲引發的一系列荒誕戲。所以那一句「中國爸爸」的稱呼,其實也少不了用作反諷的惡作劇:「因為他們聽到爸爸可能真的會很開心」。

這裡值得一提的是,美國也沒逃過日本人的「認親認戚」,被套上「媽媽」後的他們也遭到了「沒有母性和包容力」的譴責呢。

當然,這種諷刺還不只是停留在「對抗外敵」,日本人惡作劇起來後,連自家人也不會放過。

一個是嘲弄那些發表讚揚中國言論的日本網友。

這些網友可能只是單純轉達了中國在某領域的創舉,也或者真有羨慕和學習的意思,然後對應評論區就會湧現出一批「不愧是爸爸國家」的言語。

大概類似於在中國網際網路稱讚日本某文化不錯的時候,會被懟上一句「那還不改國籍」的那個味兒吧。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某日本網友說了種花家壞話,他的評論區也會湧現一批「果然是爸爸/爸爸就是這樣的」的言論,那這就不是諷刺發言者了,而是順勢去嘲諷我們,而「爸爸」在這裡就有著「沒有那麼大的頭,卻要帶那麼大的帽子」的嘲笑了。

再一個就是用作對付日本右翼的言論武器。

我們都知道自上世紀90年代中以來,日本就陷入到長期的經濟泡沫衰退的狀態,而在這個過程里,曾被日本欺負的韓國和中國都不斷崛起,讓不少日本人有了強烈的焦慮感,從而也讓右翼思想逐步成為了社會主流。

這些日本右翼會經常在網上發布過激言論,也總喜歡將一樣稀鬆平常的事情掛上陰謀來解讀,似乎總想掀起一場戰爭,當然,他們自己肯定就是被迫參與的自衛反擊的那一方了。

而有感於日本右翼的猖獗和邏輯之憨憨,日本的另一些網友也就自然想找個方法去治一治他們,而這其中屢試不爽的就是「中國爸爸」---不管場合,只要拋出這句話,就總能惹得日本右翼氣急敗壞,程度也有點類似我們這裡只要穿上和服就一定會惹來一群罵你「賣國賊」的狀況。

最後

由此可見,「中國爸爸」真不是一句普通的言論,他既可以是發自真心地對我們祖國的讚美和囑託,也可以是對我們的奚落;

既可以是對日本本國人的「外國的月亮特別圓」的嘲弄,也可以是對日本右翼的挑釁和捉弄;

可以說,這是一句「含義和對象飄忽不定」的言論,能好能壞,能對外又能對內,且在許多場合里你根本就不可能猜出某個日本人說這句話的意思---如在讚揚中國發展好的話題下出現這句話,那究竟是真心禮讚?還是嘲弄發言者諂媚外國人呢?

擁有類似內涵的用語還包括開頭說到的「日本鬼子」,當該詞傳到日本之後,當地網友不怒反喜。

「被人當成萌系角色,震驚到不知道如何形容」

「鬼更像是褒義詞」

「比起棒子來,鬼子看起來更厲害,所以原諒你了」

「最大的侮辱詞『鬼畜日本人』聽上去也是挺可愛的」

「是日本鬼子醬?」

而如果你去外網搜索「日本鬼子」,那還能看到大量日本人創作的萌系圖。說實話日本人是一定知道「日本鬼子」在我們這裡的侮辱意味的,那他們的「迎合」究竟是真喜歡?還只是又在用那一套「你說什麼那就什麼」的輕蔑態度來回擊呢?

當然,我們都知道,絕大多數的「網絡爭論」其實都是不具備現實價值的,純粹就只是爭論者們的口嗨而已,只要他們自己開心,那這場爭論就是有意義的。

從這個層面上來說,「中國爸爸」這句話無疑就是日本人的網絡嘴炮王牌。

進可攻,退可守,能讓對方的思緒立即坍縮至薛丁格的不確定狀態,繼而也就無力予以任何的駁斥,實屬為例無虛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