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來似翩翩少年,離別亦滿載盛情,真正害了張國榮的是「恐同」

2022-07-19     文豪野魅

原標題:歸來似翩翩少年,離別亦滿載盛情,真正害了張國榮的是「恐同」

是這些"慧眼識英雄"的"伯樂"相中了張國榮這匹"千里馬",讓張國榮精湛的演技得以發揮,同時和眾多實力派表演巨星如梅艷芳、林青霞、鞏俐等搭檔演出的默契配合,才讓觀眾看到了無數個性格氣質各異、精神面貌回然不同的熒幕角色,造就了眾多難以複製的經典形象,引得無數觀眾至今仍為之稱道。

相比明星在銀幕前的"台前"表演,明星隱秘的私人生活則構成明星在社會劇班生活中的"後台",形成了一個被窺視的"奇觀"。

1993年以後,報道模式發生了轉變,話題性報道的出現讓媒體酷愛以張國榮旳性別取向為基石進行報道。再加之各類小報、狗仔隊的出現,張國榮的私生活成為香港媒體最愛的報道。在95之後香港媒體對張國榮的負面報道直至到2000年的「熱情演唱會」達到嘲諷的高潮。

千禧之年的「熱情演昭會」是國內外媒介態度的「分水嶺」,國內(包括香港)對於這場演唱會基本都是負面報道,尤其是香港各大媒體的報道更為之「震撼」,具有極強的攻擊力。

眾多媒體用誇張的標題「貞子」「雌性本能」等詞語喧譁奪主來汙衊張國榮藝術表演風格、詆毀演唱會風格。而國外的媒體對這場演唱會有相當高的評價,認為無論是從舞台設計、服裝設計和「從天使到魔鬼」的主題都表現出張國榮是「天才橫溢的表演者」。

因而,各界對他的負面評價使得他的社會影響也多為負面,關鍵都集中在窺視「同性戀」生活方面,此時讓社會中的同性戀群體也倍感壓抑,處處都是「恐同」人群讓他們毫無安全感,更何談他們會用遊行的形式去爭取平等的權利。

而這些負面的報道也是造成他患有抑鬱症的重要原因。張國榮給他的心理醫生的信中寫道,不明白外界為什麼會這樣惡意攻擊他,在這樣的環境下他生活得很累,而這些都足以說明媒介給他很大的壓力。其實,在張國榮時代他做了很多公益活動,熱心於公益的他卻受到媒體的攻擊。

就在此過程中,很多人重新發現張國榮的內在美,了解到當年媒體帶給他的負面壓力,了解到他對音樂的嚴格要求,了解到他對待世界「純潔」的態度。

針對他演唱會時的「易裝」,很多人認為張國榮是病態的代表,對他展幵了各類的人身攻擊。正是這些負面的報道及人生攻擊使得張國榮不明白為什麼人們不能欣賞這些服裝的美感,這些都讓張國榮很苦惱甚至有人說這也是讓他日後患有抑鬱症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實質張國榮自己從未公幵承認過自己是同性戀,正如他在年接受《時代》的採訪時談及他的英文名Leslie時所說「較適當地說,我是雙性戀,我喜歡電影《亂世佳人》,而且我喜歡這個名字Leslie Howard,它可以是男的或是女的,非常中性,所以我喜歡它。」只不過是他對於性別認同和我們一般人不同罷了,「雌雄同體」是他自我認同的展現。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3cde8c205887595a2aef1c5d3ce6b3f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