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新金融琅琊榜
作者:董雲峰
國慶節前一天,央行官網發布了《中國普惠金融指標分析報告(2021年)》(下稱《報告》。
這份由央行金融消費權益保護局(下稱「消保局」)撰寫的年度報告值得重視。它不僅披露了諸多重要的調查數據,也闡述了監管層對普惠金融的最新關切與展望。
與此前兩份年度報告不同的是,「金融健康」一詞被正式引入,並且出現了5次。
央行指出,普惠金融已由過去關注「有沒有」上升到當前的「好不好」直至未來的「強不強」,這要求更加關注居民家庭和個人的金融狀況,謀劃和促進金融健康。
實際上,從去年年中開始,金融健康已經多次被央行提及。《報告》的發布,或許標誌著監管層對金融健康的關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根據《報告》,央行研究將金融健康的理念要求融入普惠金融的政策制定和制度建設、融入金融機構的產品研發、融入金融教育和金融消費權益保護等各方面。
一旦金融健康成為政策重點,包括消費金融與財富管理在內的零售金融領域,均將面臨新的考驗。
一組數據
在國際上,2015年,美國金融服務創新中心(CFSI)率先提出金融健康框架,受到廣泛關注。
CFSI設計出了一套金融健康指標體系,包含六個方面,即平衡收入與支出、建立和維護儲蓄、管理現有債務並可獲得新的債務、計劃和確認優先順序、從財務衝擊中恢復、使用有效的金融工具。
在國內,中國普惠金融研究院較早開始關注金融健康理念,用于衡量個人、家庭、企業在多大程度上能夠順暢地管理日常收支、穩健地應對財務衝擊、周全地準備未來成長發展所需財務資源,並保持財務掌控力。
當下,央行為什麼要強調金融健康?《報告》通過一系列數據分析,給出了答案。
2022年6月,世界銀行發布了最新全球普惠金融調查(Global Findex)數據,中國多項普惠金融指標增長明顯,較多普惠金融核心指標位居中高收入經濟體前列。
其中,全球76%的受訪者擁有帳戶,較2017年提高8個百分點;中國89%的受訪者擁有帳戶,較2017年提高9個百分點,高於中高收入經濟體均值(84%)。
在數字支付方面,全球64%的受訪者使用數字支付,疫情導致線下接觸難等因素起到了助推作用;而中國86%的受訪者使用數字支付,高於中高收入經濟體均值(80%)。
從儲蓄率來看,全球儲蓄參與率為49%,較2017年增加1個百分點;中國儲蓄參與率為61%,較2017年增加11個百分點,高於中高收入經濟體均值(54%)。
從借貸率來看,全球借貸參與率為53%,較2017年增加5個百分點。中國借貸參與率為56%,較2017年增加11個百分點,超過中高收入經濟體均值(55%)。
與此同時,根據央行調查,49.05%的受訪者在銀行有過貸款,25.27%的受訪者在銀行有貸款餘額。
到目前為止,央行徵信已基本覆蓋各類正規放貸機構,為我國幾乎所有有信貸活動的個人和企業建立了信用檔案,成為世界規模最大、收錄數量最多的徵信系統。
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末,全國金融信用信息基礎資料庫收錄的自然人數為11.3億人,收錄的企業和其他組織數為9039.1萬戶。
在利率方面,去年底,普惠小微貸款餘額19.23萬億元,同比增長27.3%;2021年新發放的普惠小微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4.93%,比上年下降0.22個百分點。
概言之,在全球範圍內,中國的普惠金融整體處於相對領先的位置。
政策信號
央行在《報告》中提出了普惠金融發展的六大建議,其中第五條——「有力謀劃和促進金融健康建設,不斷提升普惠金融發展能級」。
近年來,我國普惠金融發展水平不斷提升,普惠金融已由過去關注「有沒有」上升到當前的「好不好」直至未來的「強不強」,這要求更加關注居民家庭和個人的金融狀況,謀劃和促進金融健康。
其要義在於促使個體有效平衡日常收支、穩妥管理資產負債、積極應對風險挑戰、持續提升金融素養、不斷保持行為理性、穩步增強未來信心,這將有助於提升個體的金融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築牢金融穩定和共同富裕的微觀基礎。
要探索開展金融健康的指標分析和診斷評估,研究將金融健康的理念要求融入普惠金融的政策制定和制度建設、融入金融機構的產品研發、融入金融教育和金融消費權益保護等各方面,切實推動金融健康建設取得積極成效。
實際上,上面這段話中的部分內容,央行副行長劉桂平在2021年8月出版的《中國金融》雜誌上就有過論述。在題為《關於中國普惠金融發展的幾個問題》的署名文章中,劉桂平寫道:
謀劃金融健康,提升普惠金融發展能級。為推進普惠金融更高質量地發展,需要從過去關注「有沒有」上升到當前的「好不好」直至未來的「強不強」,一個理想的目標就是促使普惠群體達到並保持一種金融健康的狀態。
在這種狀態下,普惠群體通過正確運用金融知識,科學使用金融工具,合理採取金融行為來達到良好的財務狀態,能夠有效管理自身日常金融活動;對大額支出有提前計劃,收入總體可覆蓋支出;保持良好的信用記錄,負債在可承受範圍內;擁有適合自身的儲蓄和保險,面對意外財務衝擊時有一定韌性;享有正規投資渠道,風險與承受能力相匹配,資產具有足夠的流動性和安全性,在財務上形成良性循環。
金融健康是普惠金融發展的高級形態,應在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中抓緊構建。
耐人尋味的是,在去年9月8日對外發布的《中國普惠金融指標分析報告(2020年)》中,劉桂平的這番論述並沒有出現,卻在一年後的《中國普惠金融指標分析報告(2021年)》被重點納入。
其間還有一個插曲,去年9月25日,央行原行長周小川在一次公開演講中指出:對金融企業來講,除了對企業的融資要講ESG以外,對個人的融資也應該提倡不能助長個人財務失衡,盲目追求交易量或者是交易收入,也要有ESG的考慮。
到今年2月,央行召開2022年金融消費權益保護工作電視會議,要求不斷提升國民金融素養,深入研究金融健康問題,推進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
在增強金融工作政治性、人民性的大背景下,金融健康建設,又或者個人金融ESG,浩浩湯湯而來。
但願這場風雨來得不要太猛烈。
免責聲明:本文、圖片均轉載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銀保監會:全面叫停新設網絡小額貸款從業機構
信用卡業務會不會被「拋棄」
大家都在看
「衣食住行」享優惠,多家銀行信用卡「圈住」國慶消費|黃金周觀察
小貸行業向頭部集中,網際網路大廠加速整合小貸業務
五大行或迎首位副部級副行長;57歲上交所理事長黃紅元履新交行黨委委員
銀保監會:進一步縮小銀行高管人員任職資格核准範圍
招行信用卡深度綁定抖音,能否成就零售業務的「第二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