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作為海上花園城市,擁有大小不一、數量眾多的公園。據不完全統計,到2020年,廈門的公園總數超過300個,總面積近8000公頃。而在這些公園中,有一座名叫「不爭公園」,是一座展現道教文化的主題公園。
廈門不爭公園
《道德經》中有一句著名的話:「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以上這句話,便是廈門不爭公園名字的出處。翻譯過來的大概意思,就是不顯示自己,因而更明了世事;不自以為是,因而更顯耀突出;不誇耀自己,因而有功績;不自以為賢能,因而受到尊重;只有不與人相爭的人,世界上就沒有人能和他相爭。
這句古語也充分體現了老子「柔弱勝剛強」的哲學思想,而把「不爭」融入到公園建設,便形成了現在的「不爭公園」。
《老子出關》雕塑造型
不爭公園建成於2011年,位於廈門市蓮前西路成功大道梧村隧道上方(龍山橋站),用地面積3.76公頃,綠地面積3.4公頃。
整個公園由老子文化區、社區生活區和講古文化區組成。其中,老子文化區以老子雕像為背景,通過「老子出關」銅雕和81章《道德經》的展示,體現老子的文化精髓。
園內的「老子出關」銅雕重約5噸,構成了一幅「老子騎青牛」的畫面。老子雕像清瘦,一身青衣,鬍鬚長而飄逸,有道骨仙風之感。他正坐在青牛上講道,青牛邁著步子正向西走。而雕像底部呈八卦形,由5個石頭竹簡狀的捲軸圍繞而成,竹簡內容為《道德經》的篇章。
老子《道德經》的篇章內容
由於公園周邊的社區人口密度很高,這裡也成了居民重要的活動場所。
社區生活區有一條環繞園區的步道、一批健身設施和一座涼亭。很多市民會沿著步道慢跑、快走。健身設施區有沙坑、滑梯、蹺蹺板等,很多孩子都喜歡在這逗留、玩耍,而涼亭也是大人和小孩休憩的地方。
公園內綠化景觀較為豐富,種了大量的榕樹、木棉,大花紫薇、小紫薇以及開紫花的灌木,還種有60多株芭樂樹。陽春三月,公園內色彩斑斕,能看到粉、紅、紫等不同顏色的花朵,還有一些葉片變黃的喬木。
公園內的三角梅
公園內的娛樂設施
公園內的涼亭
公園內的綠化樹,五顏六色
在公園的左上角位置,有一座夫妻合葬墓。墓葬坐北朝南偏東,本體現寬 2.5 米,長 7 米,整體占地面積約為 50 平方米,墓葬形制為中西合璧式。通過墳墓兩側的信息介紹,了解到是洪曉春夫婦墓,目前被列為思明區一般不可移動文物。
據廈門圖書館思明文物資料庫信息,洪曉春(1865~1953),廈門市翔安區馬巷窗東人,廈門著名愛國人士。清末到廈門經商,熱心教育和公益事業,曾任廈門大同、民立小學和慈善機關「益同人」董事長。
洪曉春夫婦墓為思明區不可移動文物
20 年代參與修建街道、市場和公園,為廈門市建設做出了貢獻,曾任廈門商會第二任會長。「七·七」事變後,任廈門各界抗敵後援會會長,動員工商界人士為抗日救亡出錢出力。
1938 年 5 月廈門淪陷,避居香港、越南等地,在馬來亞被捕。抗戰勝利後回廈門,任廈門市商會名譽會長。曾獲南京國民政府發《忠貞愛國》匾額表彰。建國後歷任廈門市人代會代表、福建省人民政府委員和福建省工商業聯合會籌委會主任。1953 年病逝。
洪曉春夫婦墓
洪曉春夫人李玉蘭是上個世紀40年代去世的,起先安葬在鼓浪嶼,後來棺木移到蓮坂自來水廠後山倉庫與洪曉春合葬,合葬墓上個世紀50年代由廈門市政府出錢修造。2006 年因成功大道建設對原墓葬進行遷移,2011年3月在原址附近重建,也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
墓地一旁的一塊小菜地
廈門公園眾多,不同主題類型的公園有著屬於自己的故事和風格,若你細緻去了解、去發掘,也許能了解到很多相關的歷史文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