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歲,成績優異,酷愛學習,還乖巧懂事,每天放學後不會跟小夥伴瘋跑,而是準時回家和媽媽一起打掃衛生,打理宗祠。
這樣的孩子,可能是萬千家長心目中對「好孩子」的定義。
但在看似日復一日的重複中,孩子悄悄有了變化。
她在學校有三個小姐妹,她們追星,喜歡同一個偶像男團;學校附近的便利店裡有一個長相俊秀的男孩,喚醒了她們懵懂的青春期萌芽。
對嚴格管教女兒的母親來說,學霸女兒居然喜歡一群只會唱唱跳跳的男孩子,居然被便利店的壞男孩勾引,她如臨大敵。
當乖乖女開始長大,她渴望自由、獨立;當強勢母親意識到自己的權力領地要縮小了,女兒不再受她的管控……
一場母女間的權力鬥爭就會開啟。
動畫片《青春變形記》里,小美和母親原本親密無間,母親打理好小美生活和學習的一切,小美也順從所有的安排。
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她不知道小美在想什麼,無法理解她喜歡的東西。
掙脫也反掙脫,激發出了母女倆內心深處的恐懼與渴望。
心理學家說,世上所有的愛,都是為了彼此之間更親密,唯有親子關係,卻是指向分離。
對孩子最好的愛,就是幫助孩子走向獨立。
故事的設定里,小美的家族世代繼承著一種「變身」能力,女孩快成年的時候,一旦情緒失控,就會變身成為巨大的紅熊貓。
一次,母親翻開小美的筆記本,發現她畫了便利店裡的小男孩,還有兩個人親密接觸的畫面。
來往的同學看到這一幕,小美成了全校嘲笑的對象。
而母親在自以為是保護她的一系列操作之後,安心地對女兒說:「幸好我在這裡,那個壞蛋不會再騷擾你了。」
強烈的羞愧、緊張、焦慮,激發出了小美遺傳到的「變身」能力,每當她情緒爆發,就會變成紅熊貓;而當她深呼吸、讓情緒平復,就會變成正常人的樣子。
原本以為自己是個怪物,可是母親知道後卻告訴她:這是家族所有女性的命運,自己也曾經和她一樣,她們也都有一次機會把這隻紅熊貓趕走,只要克制情緒,不隨便釋放,就能回歸正常生活。
在紅熊貓的幫助下,她看見了母親的童年生活。
看見年輕時的母親哭著說:「我厭倦了追求完美!我在媽媽眼中永遠不夠好,對任何人都是。」
就像現在的小美一樣,努力做到完美,讓所有人為她驕傲。
這隻紅熊貓代表的不只是母親和小美的情緒,更是她們的自我意識。
她們需要掩蓋自我,才能做回原來的乖乖女。
母親如此,母親的母親也是如此……
小美發現,自己並不想像母親一樣,把自我封印起來,做一個好女兒、好老婆、好媽媽,她希望保持內心那個頑劣的自己,接納真實的自己。
紀伯倫有一首經典的詩:你們的孩子都不是你們的孩子,那是生命為自己所渴望的兒女。他們是借你們而來,卻不是從你們而來;他們雖與你們同在,卻不屬於你們。
雖然生活在信息發達的時代,很多父母都比上一輩人更重視親子關係,更懂得愛與尊重的價值,可對於大多數父母來說,孩子依然是自己的私有物品。
他們的一切都要聽自己的,仿佛父母天然就是正確的一方。
他們分不清照顧與引導的分寸,導致過度管控;他們將未來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過度焦慮。
《父母的覺醒》中說,養育孩子是複雜的,需要父母讀懂自己的情感與精神,參透自己與孩子之間的關係,學會轉型,建立與孩子精神上的夥伴關係,讓孩子享有身為自己的權利。
沙法麗·薩巴瑞|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一天早晨,女兒興致勃勃地把她從夢中叫醒,「仙女送給你一個驚喜的禮物,」她耳語道,「瞧瞧仙女送了你什麼!」
沙法麗一伸手,從枕頭底下摸出半張一美元的紙幣,它從正中間被撕成兩半了。
女兒說:「仙女送了你半塊錢,還有半塊在爸爸枕頭下面。」
這一下,沙法麗睡意全消,一時間,她腦海里充滿了各種念頭:「錢不是長在樹上的,我的女兒一定要正確理解金錢的價值;我該不該藉此機會教導她,讓她不要浪費金錢,告訴她撕成兩半的鈔票就不能用了呢?」
可是這些話說出來,她能想像到女兒的反應:知道自己做錯事,變得更加膽小謹慎。
她決定把這些問題擱置起來,不急著給她「上課」,只是告訴她,自己很為她驕傲,因為她那麼慷慨地拿出自己僅有的一塊錢;還要感謝仙女,因為她很高尚,而且一碗水端平,把錢平分給了兩個人。
沙法麗說:在「仙女」造訪我的臥室的那個早晨,女兒沒想過金錢的價值,也沒有考慮過那麼急急忙忙把我吵醒是不是太早了一點兒。
她表現出來的僅僅是真實、美好、自主的創造力,看著父母因為「仙女」的意外訪問而高興,她也就跟著高興起來。
傳統的父母之道是直線型、分等級的,父母居高臨下地掌控一切。
這樣的教養方法讓一些人思想僵化、固步自封,他們又繼續將這種模式延續到孩子身上。
孩子太弱小,他們隨時準備接受父母的影響。
事實上,不只是成年人能夠教育孩子,孩子的出現,也在帶動成年人的成長,迴環式的互動,才是親子關係真實的模樣。
沙法麗在書中寫道:如果我們受命領導一家億萬資產的企業,我們一定會精心制定戰略規劃。目標是什麼、如何實現……都得做到心中有數。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我們就得熟悉企業的員工,知道如何最大限度發揮他們的潛力。
但是在成為父母,養育一個孩子的時候,有多少人曾經問過自己:「我為人父為人母的使命是什麼,我的教養理念又是什麼?我是否深思熟慮地了解孩子、思考教養策略,就像經營企業一樣?」
每個人在初為人父、人母的時候,都充滿了對未來的憧憬,想把自認為「最好的」教給孩子。
然而,在努力的過程中,父母往往容易忘記一條:他們首先應當努力做到的是讓孩子享有身為自己的權利,讓他們在自己的命運軌跡下生活。
作為父母,別奢望做完美無缺的父母,學會帶著一種清醒的覺察眼光來看待自身,用尊重、支持、欣賞的態度對待自己的孩子,可以創造出相互支持而又各自獨立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