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萬萬沒想到,平均波動率不到2%的純債基竟然也上演了一出單日「跌停」,引來投資者一片譁然。
6月22日, 中信建投景安債券C凈值大跌10.86%,單位凈值由1.0027元跌至0.8938元,反映在圖上就是一道直挺挺的斷崖。
(數據來源:同花順iFind)
01為何暴跌?
基圈震驚之餘,也不乏對暴跌的猜測。
首先可以排除持倉標的的原因。因為在C類份額凈值大跌近11%時,該基金A類份額的凈值卻沒有出現異動,當日甚至還漲了0.02%,在正常波動範圍內。 基金A類和C類的持倉完全一樣,既然A類沒事兒,說明不是標的的問題。
那咋回事兒呢?查詢一下這隻基金的基本情況, 發現它的成立日期是今年4月20日,剛滿兩個月,且規模非常小,只有兩千萬。根據基金合同生效的公告,該基金認購時長為11天, 最終有效認購總戶數為410戶,算是比較少的了。
針對這種情況,原因大機率是大額贖回導致的凈值核算誤差,因為這隻基金份額凈值的計算是保留到小數點後四位。
會有人問了,都精確到小數點後四位了,還能出現這麼大紕漏?朋友,基金規模動輒幾千萬幾億甚至幾百億,基數大了精確到小數點後八位都是有的。採取保留小數點後四位,第五位四捨五入的方法,一旦面臨大額贖回,誤差會非常大。
沒聽懂不要緊,我舉個例子。假設某基金總份額100100000份,單位凈值是1.00150,按照四捨五入的原則,公布的凈值應該是1.0020,則每份基金凈值與實際凈值間相差0.0005元。如果該基金的持有人里有個大機構,某天贖回1億份,那麼這隻基金就多支出了5萬元,而這部分錢會計入基金總資產,也就是由剩下的持有人共同承擔這多支出的5萬元,反映到基金凈值上就是從1.0020跌到了0.5015。
與之相對的,如果基金單位凈值是1.00130,那麼公布的凈值就是1.0010,此時贖回一個億,那麼這隻基金可以少支付3萬,這3萬也會計入基金資產,反映到凈值上就是從1.0010漲到了1.3013.
但如果保留小數點後8位,那完全是另一種情況了。還是上面這隻總份額100100000份的基金,假設單位凈值是1.001543216,按照四捨五入的原則,實際凈值是1.00154322,則每份基金凈值與實際凈值只相差0.00000004元,如果贖回1億份,那僅僅多支出4元。也就是說,小數點保留越多,凈值核算誤差越小,對基金凈值的衝擊也就越小。
其實市場上這種因為大額贖回導致的暴跌暴漲並不少見,比如今年2月圓信永豐興利C類基金也因為大額贖回,出現了超過40%的巨大回撤。為了應對這種情況,大部分基金公司會啟動凈值精度應急調整機制,也就是提高基金份額凈值精度,就像上文說的從保留小數點後四位提高到後八位。
今年6月東海基金就有過類似的操作,東海祥瑞債券於6月21日發生巨額贖回。為了讓基金凈值不發生劇烈波動,東海基金將基金份額凈值精度提高至小數點後8位,小數點後第9位四捨五入。據該基金今年一季報,這隻基金總規模也很小,只有八千萬。截至去年末時,總份額不到兩個億,機構占比28%。這種大額贖回,八成是機構撤資。
02
債基的秘密
隨著權益類市場逐漸回暖,固收類產品就不那麼香了,許多追求高收益的投資者選擇轉向進攻型更強的權益類基金,這就導致了近期固收類的債基遭大額贖回。
據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6月份以來至少有8隻基金髮布提高凈值精度公告,原因均為遭遇大額贖回, 其中債券基金占比較高。
(資料來源:同花順iFind)
近幾年來,債基因為其低風險的特徵,成為了機構投資者們資產配置中的重要一環,甚至不少債基因此成為了機構的「私人訂製」,錢耳朵投研梳理了過去三年因大額贖回導致凈值異動的債基,震驚地發現這其中竟然有一百多隻債基機構占比高達99%以上,嚴重點說,機構一走,這基金都可以清盤了。
(資料來源:錢耳朵投研)
剩下的債基也都存在兩個共同點。第一,規模較小,普遍在5億以下。第二,單一機構占比超過20%,且持有人中至少存在兩家機構。
隨著機構湧入,債基頻繁發生因遭大額贖回導致的凈值暴漲暴跌,這就苦了同樣持有這些債基的普通投資者。買債基就是衝著低波動去的,結果搞這麼一出,誰受得了?
(資料來源:錢耳朵投研)
所以我建議投資者,挑選債基的時候儘量選擇規模大的,至少5億,最好10億以上。而且機構占比不宜過大,最好在40%以下,單一機構占比更應該控制在20%以下,機構數量越少越好,不然這種斷崖似的下跌可要發生不止一次了。
點個在看鼓勵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