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安娜得獎了,但娛樂圈並沒有名校神話

2022-10-04     打遊戲的老梁

原標題:姚安娜得獎了,但娛樂圈並沒有名校神話

圖 | 海邊升起一座懸崖

文 | miki粥

全文2510字,閱讀時長大約6分鐘。

姚安娜,短片得獎了。

消息迅速刷遍了全網。

很多人這時候才注意到,她拍了一部電影。想去找來看,發現並沒有地方可以看到,因為她拍的是文藝片。

小眾、內秀、有思想,獨自芬芳。

大家都是知道的,文藝片總有一種神秘的調性,用有限的播放渠道隔離觀眾,在一個很小眾的圈子裡秘密傳播。然後用各種傳說,影影綽綽地告訴大家,這個東西很文藝很不錯。

哦,你看了影評知道了這個不錯,可實際上,自始至終都沒有看到原片,直到某度的網盤順利上架…

這讓我有一個比較突兀的感受:

姚安娜混娛樂圈的方式,都帶著滿滿「資優生考名校」的范兒。

01

一個資優生想要考名校,通常會怎麼做?

肯定要先規劃。做學術規劃,更要做背提策劃。

成績是入場券,但已經遍地天花板。美本卷到了各種標化滿分,任你庭資源再豐厚,找到的輔導老師再強力,也不可能突破宇宙的極限吧。

所以,「故事」就變成了資優生的核心競爭力。

想讀頂尖學校,要講給招生官的故事,既要匹配學校風格,又要有情懷有思想,還要能通過各種細節,讓對方瞬間GET到你的背景真的很不一樣。

不然,報名表都在同一個麻袋,人家的業餘生活是「研究古波斯楔形文字」,考古隊尋找海底古國;三年級就開始爬珠峰、發表詩集;12歲在勞倫斯藝術中心開畫展,應邀而來的都是社會名流;

而你的業餘愛好純素,休閒娛樂一樣彈琴踢球,做不了郎朗,距離世界盃太遠…怎麼比?只能被無情碾壓。

這也不能怪招生官勢利,每個名校都渴望那種能抖出不一樣包袱的小孩。只是很湊巧,大部分這樣的小孩都是錢、資源、人脈堆起來的人造山脈。

他們從來不用刷題苦讀,世界真奇妙走上一圈,做成一份漂亮的履歷,就能夠去敲名校的大門了。

也不是哈耶普斯敲一遍,還要認準對方的喜好。比如,哈佛只要「領域最牛的人」,耶魯鍾愛「領導力」,普林斯頓喜歡「文書樸素」的低調拔尖,史丹福就比較任性,就看你腦洞是不是夠FIT…

找准了方向,用一個小角度敲門,然後,開了。

結果是拿到了閃閃發光的名校履歷,被認證為一枚妥妥的學霸。整個過程都是封裝好的盲盒,我們只配看到開頭和結果。

02

像不像姚安娜的娛樂圈故事?

娛樂圈的每一步都精心規劃,吃了高調被放大鏡點評的虧,拍電影選了小眾的文藝片路線。當然這也未必就是她自願的,可能擺在她面前的選擇也並不多。

文藝片有什麼好處呢?一是對觀眾有門檻,二是容易拿獎。

這兩個好處對於一個初出茅廬怕摔倒的資優生來說,很重要。

篩選觀眾就少了口舌是非,拿獎就能在娛樂圈的履歷上填充漂亮的一筆。

而且選的電影節也是精心,坎城一貫愛文藝片愛得要死。

有時會文藝到…我都有點懷疑評委沒看懂,他們可能就是覺得,自己看不懂的東西才是超級牛逼,所以雙手奉上大獎?

不懂,我再努力去理解一下。

文藝片一直排片量很少。

沒看過的人沒資格評價,看過的人說敢說不好?這坎城拿獎了,應該就可以證明觀眾做得不夠專業。你又沒有學過導演和演戲,有什麼資格說三道四?

姚安娜當然努力,就像她讀書一樣,付出辛苦,成績在線。但在殺出名氣的路上,她玩的還是有錢人家小孩的那套遊戲——

做了定製化方案,找了一個優秀的Consultant。然後經過小心翼翼地設計和打磨,選擇了一個小眾賽道,然後找准了地方,作品拿到了獎。

在娛樂圈這個熱火烹油的地方,封閉式地完成了一個小白的進階,然後掏出了一份學霸級的成績單。

沒有摸爬滾打多年奮鬥,沒有嬉笑怒罵被人點評,沒有經歷過「一個演員的自我修養」,然後就呼啦…上了岸。

03

如果不是資優生,純智商的PK在娛樂圈可就不太靈了。

前一段時間,有個北大姑娘逐夢演藝圈的事兒也沸沸揚揚,她叫彭高唱。

作為保送北大的畢業生,在高考的時候就證明了一下自己過人的學習能力,然後進知名公司、成為職場精英,穩穩地邁向財富自由之路。

但是她要當演員,於是放棄高薪白領,轉行娛樂圈。當時她肯定沒想過,憑自己的學習能力,在娛樂圈苦熬多年依然寂寂無名,只是個台詞稀少的配角。

這就是娛樂圈。一靠命,二靠運,三才是努力。

因為想入圈的人太多了。

沒有強力的資源和金錢的支撐;沒有智囊團替你出謀劃策抄近路;沒有一張4000年才出一張的絕世美顏;還沒有奇葩的故事、沒有觀眾緣,憑什麼能紅能當主角呢?

之前我一直不喜歡楊超越,覺得躺贏是對努力的很不尊重。

但真架不住這姑娘天生喜感就是帶觀眾緣。而且因為自己起點低,姿態也放得低,但情商又不低,幾年功夫居然靠著顏值和努力,也一點一點走出來了。

但北大畢業就做不到。從小讀書順風順水,一路都是過人的優等生——我學東西就是比別人快。但問題是,這不是一個比快的行業,你就算拿著北大博士的畢業證入行,在娛樂圈也只能裸奔。

這很不一樣,學歷沒有特權。

名校的履歷只能放在眾目睽睽下暴曬,甚至被人吐槽北大跑龍套,人生「高開低走」。在經過毫不留情的反覆拷打之後,觀眾會用關注告訴你,你適不適合吃娛樂圈這碗飯。

這是普通人的娛樂圈奮鬥。熬出來的,是趙麗穎,是黃渤…

04

姚安娜一張漂亮的成績單,少了當演員的煙火氣。

當明星?有因為天生資優,註定要比別人走更遠的路。

因為資優,所以很多人會以更高的標準衡量成績。就像對一個要考哈佛學生來說,托福、SAT就算接近滿分,也會被人輕描淡寫地忽略,說一句「哦」。

沒人在意這背後也有年復一年的努力。不重要,誰讓你資優。

所以有時候,感覺失意的彭高唱比得意的姚安娜還要幸福一些。

前者所在的娛樂圈,是真實的;她所經歷的,也是真的。後者經歷了什麼?封裝好你看不到,苦或者累也沒人知道,那麼遠離人間煙火。

要說,紅或者不紅,本就是個玄學;優秀或者不優秀,本來也沒有絕對標準。但

人生在世,「經歷過」不是應該比為了刷簡歷而「去經歷」有趣得多嗎?

只是這個姑娘太要強了,要強到會拋棄一切只求結果,要強到會為了做簡歷而丟掉那些本該有的經歷:

可能恐懼、可能勇敢,可能難過、可能開心,可能尷尬、可能自洽…每個演員都是這樣磨出來。

但她不要。真不懂,對投胎已經贏了的人而言,做一個「完美的成功者」就那麼重要嗎?

思前想後,我覺得她之所以這樣做,還是因為有偶像包袱,這個包袱比彭高唱的北大學歷還重。那就是——

即使在娛樂圈,優秀父親的女兒,也不能混得不好。

之前有個朋友跟我說,在美國的藤校里,想這樣家境好又優秀的中國小孩,是非常焦慮的。

雖然讀的名校,但周圍學神林立,而自己只是個學霸,怎麼可能沒壓力?

雖然家裡不缺錢,但爹媽都是牛人,自己畢業只能回家當繼承者,怎麼會不煩?

年輕人都想用能力證明自己,但一路都被爹媽保送。所以他們焦慮:焦慮讀書、焦慮畢業、焦慮工作。

他們從來不缺物質。

但對充滿物質的真實世界早已喪失了興趣(藤校也空心)。他們需要各種成績單來證明自己的優秀,以及沒有辜負成功爹媽拋金撒銀地持續栽培…

無論做什麼事兒,也無論這件事適不適合自己,都要「做出」一份漂亮的成績單,不管對自己的人生有沒有意義,一定要對爹媽有意義。

這大概是在精英家庭里長大的小孩,命中注定,不可避免的煩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3b4bd48636ed40ef7712ecfc349e3af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