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學生為了中考需要注意什麼呢?

2019-12-15   中新視訊


很多初二的同學可能都沒想過,算上寒暑假,初中餘額只剩1/2了

初二是一個爬坡的時期,是一個分水嶺。這個「分水嶺」並不是僅僅體現在初二的期末考試中,最重要的它會更加清楚的體現在你的初三複習中,體現在最終的中考當中!

後台有家長留言問:孩子初二了,為了中考需要注意什麼呢?

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初二需要注意的問題~


中考很難嗎


根據往年的中考情況分析可知,中考各類題型按照難度比大概是3:5:2(易、中、難)。也就是說,80%的題目屬於簡單題和中等題,真正的難題只有20%左右。

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只要一個學生肯學,願意努力,找准方向,是完全可以拿下基礎分和中等分的。

在眾多考生當中,尖子生所占的比例畢竟還是比較小的,絕大多數學生的分數是從基礎分和中等分中來的。

那麼,中考時基礎分抓不到,是因為在初一初二時忽視了哪些問題呢?

概括來說,初一主要在適應和轉變,初二主要注意分化問題


初二注意成績的分化


有句話大家可能都聽說過:初一相差不大,初二兩極分化,初三天上地下!大家公認,初二是孩子成績下滑的高危期!

很多孩子在小學、甚至在初一都是「好學生」,怎麼一到初二就滑落下去了呢?


思維未能及時轉換

小學和初一一般不會出現大的問題。只要學習努力,聽老師和家長的話,取得好的成績並不太難。然而,就在這「美好」的背後,不少學生在小學時期就已經種下了「初二分化」的種子。

如:學習方式屬於死記硬背的、憑「小聰明」但學習習慣不好的、知識面很窄的等等。這種類型的分化不是「智力分化」,但會造成「智力分化」。不是學生不聰明,而是視野太窄,思考問題的方式和習慣出了問題。

學習的實質並不在於知識量,而在於學習過程中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

初二的學習內容和以前相比有一個顯著的變化,就是思維方式由「形象思維」為主,變成了「抽象思維(邏輯思維)」為主。學生的「思維準備」在小學沒能做好,到了中學仍然按小學的思維方式去學習和思考,當然會變得很吃力,於是就被分化下來了。

應對策略

(1)改善學習方式。肯動腦筋,善於思考,善於提出問題。提出問題,往往是成功的一半。

(2)知識面要儘量寬闊。要有大量的課外學習、大量的生活實踐作為「背景」。家長要注重孩子的知識積累,為孩子創造課外學習與生活實踐的環境和條件。

(3)關注學習成績的「智力含量」。不要只強調學生的成績分數,而要看成績是如何得來的。是靠死記硬背,還是明白了道理?是獨立思考,還是僅僅模仿而已?是「形象思維」取勝,還是「抽象思維」的結果?需要關注的是學生的學習方式,思維參與的程度。


缺乏意志力

對於初中學生來說,學習的積極性主要取決於學習興趣和克服學習困難的毅力。有一部分學生較聰明,之前學得很輕鬆,所以不需要十分努力就可以取得好的成績。

這些學生常常會因為聰明而受到家長和老師的讚揚。但這也容易讓他們錯誤地以為,取得好的成績,原來如此簡單,不認真不努力也可學好。養成了做事馬虎,不求勝解,怕吃苦等不良習氣。但到了初二就完全不同了,初二一年的知識量要超過整個小學六年的二倍。這時,不努力是絕對學不好的。

由於學生剛進入初二,心理發展不成熟,對自己的認識不足,困難面前,找不出或不想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採取自我安慰,自我放棄。又由於學習的長期性,需要學生堅持不懈地學習,但部分學生缺乏起碼的意志和毅力,怕吃點苦,怕受點累,就產生應付的心態,造成學習不紮實,分化下來就是必然的了。

應對策略

首先,要正確認識「會玩才會學習」「快樂學習」。我認為應這樣認識:「會學習才會玩」,「學習快樂」。其實,只有會學習的學生才會有真正的、長久的快樂。

其次,要忍耐力!

「勤奮」裡面包含的內容太多。首先是要有主觀願望,有一個自己去努力的目標,其次是控制力和忍耐力。把主觀的願望,和控制力,和忍耐力融合為一體,就成為一個人的意志力。所以「勤奮」總是和意志力在一塊兒。

對於剛進初二的學生,意志力是培養的目標。但是,現在城市裡的獨生子女們,經常連一點點精神上和肉體上的痛苦都不能承受。培養堅強的意志力,談何容易!所以,希望孩子勤奮,還是先從忍耐力開始吧!

第三,不要迷信天才,要相信勤奮。

若想成就一番大事業,不勤奮學習是不可能的。明白要成才非學不成。任何的機遇都是勤奮勞動獲得的,只有拼奮鬥,才是通往成才的橋樑。


學習習慣不好

現在初中學生學習成績好壞主要不是取決於智力因素(智商),而主要取決於非智力因素(情商)。

非智力因素即品德、意志、毅力、興趣、體力,還有習慣等因素。良好的學習習慣對每個人的學習終身受益,也是學習好壞的重要因素。學習習慣的養成主要取決於非智力因素。

學習習慣具體指上課習慣、自習課習慣、做作業習慣、預複習習慣、考試習慣、記憶習慣、出考題的習慣、反思的習慣等。這些良好習慣的養成就要看每個人的意志、品德等方面,尤其是遇到困難時非智力因素就非常突出。

然而,小學生、初一學生中,一部分學生貪玩好耍成性,不思進取,學習習慣非常糟糕。造成的原因,是家長總希望孩子能快樂地學習,怕他吃苦,怕他受累;是家長和老師督促、教育不夠。

應對策略

要養成細緻、紮實、嚴謹、高效的學習習慣。

越是聰明的學生,越要注意學習的計劃性,思維的邏輯性,書寫的條理性。培養他們經常反思的習慣。對聰明但容易驕傲、貪玩好耍的學生,尤其不要過多的誇獎,應讓他感覺到刻苦學習,取得好的成績是自己的本分,本就應該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