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在太原鐘樓街二期遊玩。本報記者康煜攝
如何挖掘一個城市的文化內涵,讓悠久歷史在新時代煥發光彩?不久前亮相的太原鐘樓街二期給出了答案。
三年前,太原鐘樓街經過提質改造,實現了新生。昔日斑駁的建築牆面、龜裂破敗的馬路、稀稀拉拉的顧客,被亮麗個性的門面、古韻十足的建築以及摩肩接踵的市民遊客取代。這條千年古街「重生」後,一躍成為太原市的一張文化新名片,被市民稱為「太原老城區的會客廳」,並被國家文化和旅遊部列入第二批國家級旅遊休閒街區名單。
鐘樓街二期繼續秉承「三晉文化和現代消費相融合的國際名街」定位,延續「傳統+創新」「非遺+時尚」的思路,改造升級後的街區,確實帶給了市民不一樣的驚喜。
鐘樓街二期位於太原市察院后街南側及南倉巷東西兩側,包括察院後、醬園巷、南倉巷……此次改造升級在歷史街巷的原址上,深挖晉商文化底蘊,融合老字號的特色,讓這片老街巷煥發新生。其中,鐘樓書院的改造頗具代表性,書院現存主體結構為清代建築,是太原市內為數不多的「三進大院」,每進院落均有不一樣的驚喜體驗。進入一進院,書院兩側廂房擺滿了精品圖書,涵蓋文學、歷史、經管等領域,隨後是一處文創區,手帳、積木、玩偶……品類豐富,令人目不暇接。二進院內頗具規模的圖書區里,陳列有研究山西地方文化的專著,為晉文化愛好者提供了豐富的精神大餐。坐在院中,捧一杯清茶,享受寧靜時光,品一部詩作,感受日月升落。
古建築承載著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內涵,鐘樓街二期在提質改造中,儘量保留了原有街區的風貌和歷史特點,並在此基礎上,將中國古建之美發揮得淋漓盡致。緩步在古意盎然的街區,中式門樓與巴洛克建築交融,磚結構與木結構立柱相互映襯,建築立面多樣繁複,古典主義之美在花磚與拱券間和諧綻放。
如何讓慕名而來的遊客有更好的體驗,增加其停留時間和粘性呢?鐘樓街二期在提質改造的同時,引入了不少國內知名品牌,落地了眾多一線品牌,豐富沉浸式互動場景,提質「文旅+」產業,滿足多層次消費需求,豐富的業態進一步提升了街區的吸引力和綜合競爭力,讓遊客引得來、留得住。
太原作為一座具有2500多年建城史的古城,眾多古街老巷遍布其間,如何活化利用這些寶貴資源,將文化遺產與現代消費需求進行有機結合,賦予其新的社會經濟功能,是我們長期需要面對的課題。我們希望有更多的「鐘樓街式改造」,讓這些珍貴古建重新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本報記者康煜
(責編:劉洋、劉_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3ad92217e0132c11cfdb884ba6675bf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