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學文新院師生尋訪共和國同齡人

2019-09-12     湖南教育網

本網訊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為了充分激發青年學生責任感使命感,中南大學校團委立項,組建20支「共和國同齡人尋訪團」,尋訪在各自領域作出突出成就的共和國同齡人。

8月23—25日,中南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我與祖國共成長」共和國同齡人尋訪團前往長沙先後尋訪了退休教授彭光宇、烈士之女王兆蘭和教育幹部張驅美,了解和感受他們的感人故事、崢嶸歲月。

彭光宇:永遠奮進,激勵一生

彭光宇先生1992年入職湖南師範大學任文學院教授,2019年正式退休。先生精神矍鑠,言辭清晰。若不是略微花白的頭髮以及眼角的紋路,你絲毫想像不到他已到古稀之年。

上世紀60年代末,中國並不太平。文化大革命的浪潮席捲,求學舉步維艱。彭光宇也受浪潮侵襲,於1968年下鄉。知青6年歸來,他便立馬參加工作。第一年,彭光宇在床頭貼了四個字——「永遠奮進」,這四個字,也貫穿了他的一生。無論是出於喜好報考美術,還是為了謀生教書育人,彭光宇從未懈怠,始終保持好學之心,當年旁人看來的辛苦差事,他卻甘之如飴。

彭老向我們表示,他很樂意與青年人交流,他說在青年人身上能汲取到新鮮的思想與能量。他也以「永遠奮進」四字始終勉勵自己,並激勵我們青年一代在這個新時代要勇擔大任。

採訪退休教授彭光宇。

王兆蘭:熔鑄在靈魂里的紅

王兆蘭的父親王茂榮是八路軍膠東9縱17團3營營長,戰亂給了王兆蘭一個不完滿的童年。幼年時期艱苦的生活環境鍛造了王兆蘭堅忍不拔的精神,但在黨的紅旗下成長的時光,給了她一顆愛黨向民、樂觀勇敢、不怕困難的心。

在饑寒交迫的時候,她幸運地遇到了區政府的張叔叔,張叔叔將王兆蘭送到了革命烈士子女學校。王兆蘭明白受教育的機會來之不易,多年發憤圖強,考入了武漢大學。畢業後她在兵工廠工作積極,做事認真細緻,多次獲評「行業標兵」稱號。

2015年王兆蘭作為湖南省優秀烈士家屬唯一代表,到北京參加中國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慶典,受到了習近平總書記的接見。她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充滿了熱愛與眷戀。

談及對當代青年人的希望,王兆蘭主要提出了以下兩點寄語:一是好好學習,學到真本事,為國家作出奉獻;二是提高思想覺悟,愛黨愛國,有民族意識。

採訪烈士之女王兆蘭。

張驅美:紅旗下的教育家

張驅美為長沙市教育局原黨委書記,現任長沙市教育基金會副理事長、長沙市民辦教育協會會長、湘郡培粹實驗中學董事會董事長。

大學畢業後的張驅美被分配到長沙教書,從此她便與教育結下了不解之緣,為教育事業奮鬥終生。張驅美兢兢業業,對待工作的認真態度讓師生們敬佩。1994年,張驅美任職長沙市教育局黨委副書記,1998年調任黨委書記。即使擔任了市級幹部,她仍秉承著用心育人的理念。在幹部隊伍建設中,張驅美培養了一批優秀人才,使他們走上了各學校領導崗位。如今長沙市中小學名校的許多優秀幹部,都曾經得到過張驅美的指導。這是她認為的自己最驕傲的成就。

她語重心長地對我們說:「我希望現在的大學生首先要提高學習能力,並且是終身學習。其次是實踐能力,要學以致用。最後是溝通能力,這也是進入社會必須要掌握的能力。」

採訪教育幹部張驅美。

通過幾次採訪,我們逐漸領會到中南大學布置「尋訪共和國同齡人」任務的初衷。共和國同齡人從出生到現在,命運始終和祖國聯繫在一起,時代成就了他們,而他們也見證了時代。尋訪這些在各自領域有突出成就的人,聽他們講述成長曆程和奮鬥故事後,大學生們始終強烈感受到支持他們前進的,是對黨和國家的無私奉獻和巨大感恩。

願廣大青年更加堅定為建設祖國接續奮鬥的理想信念,因為我們已將這些與共和國一路走來的人們,當作激勵我們青年成長壯大的最好榜樣。(中南大學文新院 周子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3aIBJG0BJleJMoPMX1H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