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10月30日4時27分,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三名航天員蔡旭哲、宋令東、王浩澤開啟了全新的太空之旅。作為中國首位女航天飛行工程師,東南大學校友王浩澤備受關注。許多東大學子留言「向學姐學習」。發射現場,東南大學還有學子給學姐加油「浩澤同學,東南大學以你為榮!」。出征前,她的本科班主任、專業課老師、碩士導師在東南大學為她送去了溫暖的祝福,並回顧了王浩澤在校讀書的時光。這段讀書經歷也揭秘了王浩澤如何從造火箭到坐火箭。
90後女航天員是個學霸
全系第一保研本校東南大學
10月29日,神舟十九號航天員乘組的名單一公布,王浩澤就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90後、女航天員、中國首位女航天飛行工程師,這些文字勾起了大家的好奇心。
1990年3月,王浩澤出生於河北灤平。從小學習成績優異的她,在高考那年考入東南大學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通過學校和老師們七年的培養,掌握了紮實而全面的專業知識。
「看到新聞發布會尤其是王浩澤同學入選三名航天員,我作為她的河北老鄉,以及東南大學的本科班主任特別驕傲。」出征前一天,東南大學能源與環境學院副教授鄭曉紅無比激動,僅一個上午,她的朋友圈就被王浩澤刷屏了。
王浩澤是鄭曉紅畢業後帶的首屆學生,印象非常深刻。當時班裡有28名同學,其中只有8名女同學。「王浩澤的性格很獨立,非常爽朗,是一個有執著追求的女生,對自己的未來有著清晰的規劃。」
也正是基於對知識的渴求,以及對未來清晰的規劃,王浩澤不斷追求學業和科研上的進步。經過四年的刻苦努力,最終以全系第一名的好成績保研至東南大學。
王浩澤不僅是個學霸,體育成績和身體素質也非常好。在校期間,她積極參加學校運動會,還在江蘇省運動會上代表東南大學出戰,取得了4×400米接力賽的冠軍。
優秀的身體素質,再加上強大的科研能力,讓王浩澤一步步成長為一名航天員。
出征前,鄭曉紅祝福說:「她是我們的驕傲,希望王浩澤能夠代表我們中國在宇宙留下自己的足跡,為我們東大在宇宙更進一步作出貢獻。」
是學術導師也是人生導師
碩士導師在南京現場回應影響終生的話
時任東南大學能源與環境學院黨委書記朱小良回憶,當時曾給王浩澤所在班級上過專業課,王浩澤在校期間學習成績出色,成績排名列學院第一,是一名全面發展的優秀學生。由於她表現出色,積極要求進步,在同屆同學中最先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
朱小良介紹,東南大學能源與環境學院(原南京工學院動力系)是典型的工科院系,有著紅專的傳統,於俊崇、黃其勵、宣益民等12位兩院院士先後在學院學習工作過,眾多畢業生進入了國家重點行業領域工作並取得突出成就。
這些前輩都是王浩澤的學習榜樣。保研後,王浩澤繼續攻讀工程熱物理專業,師從時任東南大學能源與環境學院顧璠教授,並對航天產生了濃厚興趣。
雖然顧璠已退休,但一直與王浩澤保持著密切的聯繫,關切著學生的發展。「看到她成為一名航天員,我為她感到高興和自豪。作為一名老師,有這樣的學生是一件非常榮幸的事情。」在接受現代快報記者採訪時,顧璠不斷稱讚。
在接受採訪時,王浩澤曾提到會影響自己終生的一句話。攻讀碩士期間,導師給王浩澤分的課題是她從未涉足過的領域,有難度也是挑戰。有一天她找到老師吐槽:「我以後又不一定搞科研,為什麼還要做這麼難的課題,我要付出這麼大的心血。」
導師回覆:「我並不指望你讀我的研究生就一定搞科研,但是你現在做的每一件事情,你都一定要認真地去做,不管你喜不喜歡它,不管它是不是你終生的事業,你都要養成認真做事的習慣。不然的話,你以後遇到了喜歡的事情,就沒有認真做事的習慣。」
導師回復的原話雖已記不清,但擲地有聲的話語刻在了王浩澤的心裡,並不斷指引著她的人生選擇。
看到王浩澤的這段採訪,顧璠感觸很深。「當時我只是鼓勵她保持原來良好的生活態度和工作態度,我很感謝她仍然記得這些話。」
勇於接受挑戰
讀研時選擇的研究課題至今是個難題
究竟是一個怎樣的課題,讓當時的王浩澤感到為難?
據介紹,能源動力工程專業主要研究能源利用和轉換,尤其是各種能源,比如熱能、太陽能等和機械能、電能的轉換。顧璠提到,王浩澤的研究方向偏向動力,研究推動包括汽車、輪船、火箭、飛機等在內的推進技術。碩士研究生期間,她所做的就是探索提出一種新的動力循環裝置的想法。
「課題的確很難,是一種新型的磁流體推進技術,專業性非常強,極具探索性。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這個課題至今沒有答案。」顧璠說。
雖然很難,但王浩澤十分享受攻克未知的過程,從未放棄。「作為一名碩士生的知識儲備和基礎來說,王浩澤已經完成得非常好,也有自己獨特的想法。能夠把這麼難的課題做下去,並作出了階段性結果,更加體現出她是一名非常全面的人才。」
碩士期間的科研經歷,奠定了王浩澤未來的研究方向。畢業後進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王浩澤從事的就是火箭發動機預研工作。這與她的專業方向一脈相承。
「從火箭發動機設計師到航天飛行工程師,我的身份在變,但航天報國的初心和使命不變。從造火箭到坐火箭,從托舉飛天到自己飛天,我要深深地感謝所有的航天科技工作者。」從造火箭到坐火箭,王浩澤直言太酷了。
上學時座位上貼著小紙條
記錄了詳細的學習計劃
能夠成為中國第一個坐上火箭的火箭設計師,除了要有紮實的專業知識,也要有認真條理的工作計劃,更要有不服輸的韌勁。
這種條理性和韌勁,在讀書期間一直有所體現。顧璠講述了一個印象深刻的生動事例。「王浩澤會在座位上貼紙條,上面是詳細的學習目標和計劃。」
這份目標計劃細節到記錄了每個星期、每個月需要完成的任務,以及導師提出的希望、改進建議,並設立了嚴格的考核標準。「很少有人這樣去做。」
在顧璠的眼裡,王浩澤不僅做事認真,有良好的學習和工作習慣,而且有著自己的追求和夢想。畢業之際,在與用人單位溝通時,王浩澤可以說是「百發百中」。最終,她選擇進入北京航天動力研究所,成為一名航天科技工作者,鑽研火箭發動機。「在她之前,很少有人能夠進入北京航天動力研究所。」
如今,王浩澤有了新的征程,目標是星辰大海。顧璠在南京向學生祝福道:「希望她一切順利,為國家再作新的貢獻。祝福她接下來的星際旅程順利愉快。」
(來源:現代快報全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