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山邊、遠離人群的地方,支起幾口「大鍋」,它們像朝著太陽的向日葵,終日面向天空。聆聽「天籟」就是它們的主要作用:坐標地球,張開「雙耳」,去捕捉宇宙起源的「聲音」——
日前,位於我國新疆哈密的科學項目「天籟」實驗,通過平方公里陣列天文台認證,入選平方公里陣列射電望遠鏡(SKA)「探路者」。
又一個科學大裝置,人類離宇宙探索進程又進一步?記者聯繫到天文領域科普專家、全國科普先進工作者曹林,解讀「天籟」背後的科學原理。
射電望遠鏡
是一個大型「收音機」
據相關媒體報道,「天籟」一詞,來源於莊子的《齊物論》,意為宇宙萬物自然之聲,「天籟」實驗探測宇宙重子聲波,由此得名。
天籟項目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主持建設,目前已建成的,是兩種構型的望遠鏡陣列:一個由3個柱面反射面天線組成的柱形射電陣列和由16個拋物面天線組成的碟形射電陣列。
它們的類型屬於「射電望遠鏡」,並且「排兵布陣」,形成了一個較大的陣列。
「射電天文學是一門非常年輕,同時非常具有專業性的學科。」曹林試圖用「大白話」介紹射電望遠鏡的工作原理,但避不開的還是「電磁波」「宇宙大爆炸」「中性氫」等每個都能單獨延伸出一門課的天文詞彙。
首先從射電開始了解。在電影《宇宙探索編輯部》中,唐志軍(角色名)用電視的「雪花點」來接收來自外太空的信號,他對著銀幕外的人鄭重其事地說:「這不是普通的雪花點,這是宇宙誕生時的餘暉。」
「這種說法其實並不準確,老式電視的天線無法簡單地接收到宇宙微波輻射,但是人類確實是在無線電活動中,逐漸發現了宇宙存在一個『背景音』,這是宇宙大爆炸時的能量以微波形式存在的無線電輻射,分布到了整個宇宙當中。」曹林解釋道。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就屬於一個大爆炸的『遺蹟』,屬於射電天文學的典型場景,而射電望遠鏡就是觀測和研究天體射電波的設備。」曹林介紹,無線電和微波以及我們平時所見的光都屬於電磁波,地球大氣層吸收了來自宇宙的大部分電磁波,只有可見光和部分無線電波可以穿透,因此,天文學中將這些頻率在30MHz-300GHz的電磁波稱為射電波。
除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射電類天體比如中子星、脈衝星或星雲、射電暴都能發出射電信號。曹林表示:「更通俗地講,射電望遠鏡更像一個『收音機』,通過接收不同的信號,可以去發現不同的天體現象,甚至它未來演化的進程。」
地球望遠鏡
「組團」掃描宇宙
曹林認為,此次「天籟」入選平方公里陣列射電望遠鏡(SKA)「探路者」,正是對我國先進射電天文技術的一種證明。
「同口徑射電望遠鏡的解析度遠遠低於光學望遠鏡,所以人類會打造口徑巨大的望遠鏡去提高觀測的靈敏度。」曹林介紹,「比如中國天眼FAST,它的口徑就能達到500多米。在很多科幻小說中,也會利用天體自身去做一個射電望遠鏡的功能,達成觀測目標。」
當現實地理空間不夠時,聰明的地球人想到,如果把各種各樣的望遠鏡放在一起,集合數據,排成一個射電望遠鏡陣列,來獲得更多具有科學價值的射電天文數據。
「如果站在宇宙視角,地球只是渺小的一個點。對於我們來說,國和國之間可能擁有遙遠距離的射電望遠鏡,一旦『組團』,就是突破了地理限制的,更大的地球『收音機』。」曹林說。
可想而知,當這隻地球「巨耳」聆聽宇宙,曾經模糊不清的天體勢必將變得更加清晰,也將進一步幫助人類認識宇宙和基本物理規律。而此次入選成為「探路者」,天籟實驗的相關技術以及最新發現,將為SKA提供新的科學探索機遇,應用到未來的射電望遠鏡建設中。 本報記者 林辰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3a13b2f165af7d49d64c4c820d4261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