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歐洲很多人都想到自由先進,在個別人眼中,歐洲的空氣都是清新乾淨的。那是因為他們不知道歐洲中世紀的歷史,但凡有一些歷史常識的人都知道,中世紀的歐洲是多麼的愚昧落後。就拿最重要的「吃」而言,歐洲的飲食文化落後了中國上千年之久。
如今社會很多人都認為吃西餐是優雅高貴的體現,即使再窮也要拼團去西餐廳大酒店拍個照,發個朋友圈。殊不知在中世紀歐洲人吃的「西餐」比中國小菜還不如,很多普通人只能吃得起黑麵包和水煮豆子,連肉的味道都聞不到。
古代歐洲最具代表性的時期就是中世紀,這是歐洲從奴隸制邁步封建制的時代,也是許多歐洲國家建立雛形的時期,而歐洲的飲食歷史也要從此說起。中世紀歐洲的貧富差距比同時期的中國高太多,當時歐洲百姓的生活連中國奴隸都不如。
中世紀普遍採用貴族領主來治理國家土地,國王將領土分封給貴族領主,領主有自己麾下的百姓。作為貴族,他們日常的食物以麵包為主,很少可以吃到肉類。因為在當時肉類很難獲取,在歐洲沒有畜牧養殖的習慣,蓄養最多的家禽就是羊。可惜羊對歐洲人來說是經濟動物而不是食物,因此他們不吃羊肉。
而且當時烹飪肉類的方法非常單調,只有煮和烤,為了讓肉更加鮮美,歐洲人會放許多的香料,這就使得肉食更加昂貴,很多貴族都吃不起,更別說普通百姓了。普通百姓能夠吃的食物主要就是黑麵包和水煮豆子。
這裡的黑麵包可不是現在的全麥麵包,而是又小麥和面糠做成了麵包。這種麵包非常硬,甚至可以用來當作打架的武器,很多有錢人用黑麵包當擦刀子的工具和隔熱布。沒有酵母,讓黑麵包內部都是死面,難吃又噎人。水煮豆子則是用蠶豆和一些蔬菜一起燉出來的大雜燴,沒有調味料導致菜品難以下咽,而這些都是歐洲普通家庭的日常食物。
那麼在歐洲吃黑麵包,水煮豆子時,中國人吃的又是什麼?中世紀大概在公元476年到1500年之間,這段時間內我國正好位於唐宋時期。唐宋時期的美食數不勝數,唐朝普通人主要吃餅,以胡餅和湯餅為主。胡餅是在餅上塗滿香油撒滿芝麻,有條件的還會撒上肉末,然後烤制而成,口感酥脆味道鮮美,老少咸宜。
出了胡餅之外,生魚片也是唐朝人的最愛,還有肉夾饃包子等食物在唐朝都是主流。到了宋朝,食物變得更加多種多樣,在宋代文人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中記載:
出朱雀門,直至龍津橋。自州橋南去,當街水飯、熬肉、干脯。玉樓前,獾兒、野狐、肉脯、雞,梅家鹿家鵝雞鴨兔、肚肺鱔魚、包子雞皮、腰腎雞碎,每個不過十五文。
這些食物都只要15文,而宋朝鼎盛時期人均收入有2000美元,這些小吃幾乎每個家庭都能夠負擔。
由此可見歐洲人在飲食上自古就落後於我國,而現在的西餐經過部分人的誇大後,卻成為了高端的代名詞。其實在當代,中餐依舊是美味和高雅的代表,比如國宴中的菜品,每一道都可以吊打西方米其林餐廳的西餐。中國人在「吃」上面的天賦,是西方人拍馬也追不上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3a0581d17b763aee71a8178e37f9bdd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