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知道很多道理,卻過不好這一生,原因找到了

2019-12-30   權謀網

《禮記·檀弓》不食嗟來之食的故事,被載入了中學課本,從小我們就被告誡,為了自尊,寧願餓死,也不吃別人的東西。到後來朱程理學發揮到了極致「餓死事小,失節事大。」而這個思想遺毒影響至今。昨天寫了那個因為生病而走向絕路的人,該如何的使用權謀,應用殘局玩法,獲得新生的策略,被多人舉報,指出不道德,被迫刪除文章,其實,人走到末路,還是先活著再說。為什麼人與人看問題的差別這麼大呢,其實莊子在其著名文章《秋水》中說的很明白:「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

1、受空間的限制: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於虛也

每個人的位置不一樣,井底之蛙,怎麼可能知道海的博大?表面說的是具體地域和空間的限制,其實更多的是社會地位的限制,一個社會的底層,如何知道高層視野中看到的是不一樣的風景?所以,思維層次高的文章,底層很難看明白。一頭羊,怎麼也想不通,狼為什麼要吃肉。

2、受時間的限制: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

其實時間限制還不是本質,本質是每個人的時間線上階段不同,我們都會對晉惠帝面對老百姓饑荒說的那句「何不食肉糜」而譏笑不已,其實和指責,為什麼你要出賣自己的肉體和靈魂去換取利益一樣的可笑,如果能夠好好的,光明正大的賺錢,誰會走向極端,出賣自己?



3、受認知的限制: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

老子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則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說的也是這個道理,權謀是個高層的智慧的結晶,有點社會經驗的人,半信半疑,吃了虧才明白一點,而下層的人,就是事情發生了還不明白,這就是商鞅說的「愚者暗於成事。」

為什麼有句話說的好,為什麼我們明白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其根本原因是,你自認為明白了,其實你受到自己的自己所在的階層,階段和思維認知所限制,想用自己的視角去理解這個社會,而不是真實的去按照真實的社會規則來改變自己。不經過高人指點,永遠無法做出根本改變。本文源自「權謀智慧」微 信 公 眾 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