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網:前不久,國家統計局已經公布了2020年上半年全國居民的收入與消費數據。
上半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66元(月均2611元),比上年同期名義增長2.4%,扣除價格因素,實際下降1.3%。
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55元(月均3609元),增長(以下如無特別說明,均為同比名義增速)1.5%,扣除價格因素,實際下降2.0%;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69元(月均1344元),增長3.7%,扣除價格因素,實際下降1.0%。
上半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13347元(月均2225元),增長0.5%,中位數是平均數的85.2%。
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19617元(月均3270元),增長0.4%,中位數是平均數的90.6%;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6682元(月均1114元),增長1.2%,中位數是平均數的82.8%。
2020年上半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數與中位數(國家統計局)
按收入來源分,上半年,全國居民人均工資性收入9010元,增長2.5%,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為57.5%;人均經營凈收入2341元,下降5.1%,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為14.9%;人均財產凈收入1376元,增長4.2%,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為8.8%;人均轉移凈收入2938元,增長8.2%,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為18.8%。
近日,國家統計局又公布了全國31個省級行政區的上半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數據。國內外疫情疊加多重因素之後,各地區居民收入情況有何變化?一起來看——
從名義增速看,2020年上半年絕大多數省份收入水平基本還維持在正增長區間。其中,只有天津、湖北、黑龍江三省市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負增長情況。
但是,就像上半年全國居民收入情況名義增長2.4%扣除價格因素,實際下降1.3%一樣。如果所有省份都扣除價格因素後,至少有半數以上的省份人均收入在上半年是呈現實際負增長狀態的。
分省上半年人均收入表格中,為了方便大家閱讀理解,我對於2020年上半年月均收入進行了展示。接下來劃分各地區收入區間時,我們也會採用月均收入作為分割線。
月均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省市共計2個,即上海、北京。
月均收入在3000~5000元以上的省市共計5個,分別為:浙江、江蘇、天津、廣東、福建。
月均收入在2000~3000元之間的省市共計13個,分別為:遼寧、山東、重慶、內蒙古、海南、安徽、湖南、四川、河北、陝西、江西、吉林、湖北。
月均收入在1000~2000元之間的省份共計11個,分別為:廣西、河南、山西、黑龍江、寧夏、雲南、青海、貴州、甘肅、新疆、西藏。
從31省市的收入分布結構來看,中國區域人均收入仍呈現出相對典型的金字塔結構,中低收入省份數量眾多。且中收入與低收入兩區間分界線模糊,中收入區間與低收入區間未能形成明顯差異,中等收入省份數量明顯偏少。
如果我們按照目前2020年上半年最新的分區域月均收入數據來看,地區月度人均收入5000元以上地區可算入高收入區域,目前國內依舊僅有京滬二市達到這一標準。
如果將月度人均收入3000~5000元區間地區算作中等收入區域,目前國內只有浙江、江蘇、天津、廣東、福建五省份達到這一標準。
而其餘占比全國絕大多數的24個省市區,目前月度人均收入均低於3000元這一標準。普通人如何在這樣的人均收入情況下保持正常的生活呢?我認為有兩大必須前提:其一是穩定的收入來源不能長時間中斷,其二是穩定的物價水平不能快速上漲。
當然,我認為單純的收入高低並不能完全決定一個人的安全感與幸福感指數。這背後還需要對應的,是人均的儲蓄與負債水平。以及,我們過去幾乎是在老生常談的消費方式與習慣。
一個收入普通,但是有一定規模儲蓄,幾乎沒有負債,且消費習慣良好的人,和另一個收入較高,完全沒有儲蓄,負債很多,且習慣超前消費的人,他們在面對未來未知風險時的底氣是截然不同的。以小見大,人是如何,地區也同樣是如何。
在前些天媒體上熱議的貴州獨山縣,其特徵其實和國內目前為數眾多的高負債企業、高負債個人,有非常相似的一面。只不過,很多債務目前仍舊藏在冰山之下,水面僅露一角。支撐他們繼續走下去的唯一理由,就是危機不要來臨。
關於收入(儲蓄)的穩定性(安全性),一個相對比較合理的判斷標準大致如下:
如果儲蓄水平不能滿足收入中斷三個月內的全部支出(含償還各項貸款),那麼我們認為這樣的資金鍊屬於「高風險」水準。
如果儲蓄水平不能滿足收入中斷半年內的全部支出(含償還各項貸款),那麼我們認為這樣的資金鍊屬於「中風險」水準。
如果儲蓄水平能夠滿足收入中斷半年到一年內的全部支出(含償還各項貸款),那麼我們認為這樣的資金鍊屬於「一般風險」水準。
如果儲蓄水平能夠滿足收入中斷一年以上的全部支出(含償還各項貸款),那麼我們認為這樣的資金鍊屬於「相對合理」水準。
經過此次疫情的衝擊,我想大家對於一個地區經濟發展情況的衡量標準,應該從過去較為單純地關注GDP總量和增速上逐漸走出來,進而更多地關注地區財政收入、負債水平、人均收入以及醫療教育支出、市政管理、社消數據等對於地區居民生活水平有直接關係的城市「軟硬體」發展。
這樣的變化顯然是一個過程,需要一定時間的過度,我認為2020年就是非常好的一個時間點。或許在接下來關於2020年上半年的分區域經濟回顧中,我們依舊會把地區生產總值數據作為重要的參考標準。
但是等到年末的數據回顧時,我想不僅我們,相關部門在考量中國2020年經濟發展情況時,也會一定程度上淡化GDP增長的關注與考核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