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糖尿病神經病變導致車禍,這些細節不要忽視!| 熱點關注

2019-09-30     醫脈通內分泌科

醫脈通編輯撰寫,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導讀:馬上就到國慶節了,不少人會選擇開車出遊,今天小編想要提個醒,糖尿病患者駕車出行要做好準備工作,否則會有巨大的安全隱患,造成重大危害。

糖尿病神經病變與行車安全

長期高血糖可引起神經缺血、缺氧,進而逐漸造成神經損害。而糖尿病性神經病變是糖尿病最常見的慢性併發症之一,病程較長的糖尿病患者中約有一半以上並發神經病變。神經病變分周圍神經病變和自主神經病變,這兩者都會增加車禍發生的風險。

周圍神經病變導致感覺異常:感覺神經使身體能夠感覺到內外環境的溫度、疼痛、觸摸、方位的變化刺激,使身體能夠很好適應外部環境並具有自我保護的能力,當神經病變累及感覺神經時可出現感覺異常或感覺減退,有的患者出現麻木感,或者襪套樣感覺,會影響司機的正常操作,比如踩剎車。

自主神經病變導致無症狀性低血糖:糖尿病患者開車務必謹防低血糖。一般情況下,低血糖發生後馬上會出現交感神經興奮症狀如心動過速、出冷汗,預示低血糖發作,然而,當糖尿病引起自主神經病變時,低血糖發作時不會興奮交感神經,故可在無先兆的情況下出現低血糖昏迷,這對於開車的人來說非常危險,絕不遜於酒駕。即使沒有神經病變,發生輕度低血糖時也會使患者感到無力、手顫、頭昏、黑蒙以及認知力和判斷力下降,進而影響駕乘安全。

及早發現糖尿病神經病變

在糖尿病神經病變的早期,由於沒有明顯的臨床症狀,故患者往往難以察覺;之後隨著病情的發展,會陸續出現各種臨床症狀。糖尿病神經病變除了會增加車禍風險,還是糖尿病足潰瘍的高危因素,早期發現糖尿病神經病變,及時處理可以降低相應的危害。一般1型糖尿病患者在診斷5年之後,應進行糖尿病神經病變的篩查;2型糖尿病在診斷之初,即應進行糖尿病神經病變的篩查,並且之後至少每年篩查1次。下面這些簡單的檢查有助於早期發現糖尿病神經病變。

痛覺檢查:主要通過測定足部對針刺所引起的疼痛的不同反應,來初步評估末梢感覺神經的功能情況。

溫度覺檢查:將水杯中分別倒入涼水和溫水,然後用杯壁接觸足部皮膚,如果患者對冷熱變化無感覺,說明溫度覺喪失。

觸覺檢查:用1根特製的10g尼龍絲在雙足拇趾及第Ⅰ、Ⅴ跖骨頭的掌面進行觸壓刺激,如果患者沒有感覺,則說明觸覺減退。

振動覺檢查:將128Hz的音叉置於患者的雙足拇趾背面的骨隆突處,如果患者對音叉引起的振動感覺減弱或消失,則提示神經震動覺異常。

位置覺檢查:讓患者閉上眼睛,然後上頂或下壓的腳趾(或手指),如果患者不能辨別腳趾的移動方向,則提示神經位置覺異常。

立臥位血壓測試:先讓患者平臥於床上,安靜環境下休息15分鐘。將袖帶固定於患者右上臂,測量血壓。測量後不要解開袖帶,囑患者立即站立起來,上抬右臂使袖帶、血壓計與心臟保持同一水平,同時快速測量血壓。如果立位時收縮壓較臥位時下降20mmHg以上或舒張壓下降10mmHg以上,即可判斷為「體位性低血壓」。

雙足跟腱反射檢測:用叩診錘叩擊患者雙側的跟腱,如果患者跟腱反射減弱或消失,提示存在周圍神經病變。

糖尿病神經病變的治療

首先,糖尿病患者需要控制好血糖,這是預防和治療神經病變最重要的措施。其次,需要針對病因給予神經營養藥物,比如甲基維生素B12、神經生長因子、a-硫辛酸和醛糖還原酶抑制劑。另外,如果導致糖尿病神經病變的原因中存在缺血和缺氧,需要採用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的藥物,比如前列腺素E1、貝前列素鈉、西洛他唑、己酮可可鹼、胰激肽原酶、鈣拮抗劑和活血化瘀類中藥等。

糖尿病患者開車注意事項

糖尿病患者應定期到醫院查體,如果存在影響駕駛安全的慢性併發症,應儘量避免開車。最後,溫馨提醒開車的糖尿病患者,以下注意事項需牢記。

(1)嚴格按照醫囑定時定量用藥,因為外出可能無法按時進餐,需要及時調整用藥和用餐,同時也可靈活加餐,避免血糖過低。

(2)隨身攜帶「糖尿病病情卡」、血糖儀、日常藥物以及含糖食品(如含糖飲料、糖果、甜點等),以便必要時取用。

(3)開車外出前最好測一下血糖,長途行車需在途中再次檢測血糖。在行車期間如出現低血糖徵兆,應先將車安全地停靠在路邊,立即測血糖,如果血糖低及時補充含糖飲料及食物,待症狀緩解、血糖恢復正常(不得低於5.0毫摩爾/升)後方可繼續駕車。特別需要注意的是,隨著病程的延長,糖尿病患者發生低血糖時的一些症狀(如頭昏、出汗、心悸)會逐漸減弱甚至消失,以至於患者在無任何徵兆的情況下直接進入神志不清階段。因此,開車前測血糖非常必要,從安全的角度來說,一些無症狀低血糖患者不建議駕車。

最後,提前祝大家國慶節快樂!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3RDdg20BMH2_cNUgGC8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