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父》,一部定義何為經典的電影,男人的聖經

2019-07-18     辣評社

文/夾心餅乾

​黑幫片到底有沒有存在的意義?為什麼導演們樂此不疲的用如此富有感染力的手法拍攝犯罪題材類的電影?這種電影的三觀到底是什麼?詮釋了何為經典黑幫片的《教父》將會帶你找到問題的答案。

導演: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編劇: 馬里奧·普佐 /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主演: 馬龍·白蘭度 / 阿爾·帕西諾 / 詹姆斯·肯恩 / 理察·卡斯特爾諾 / 羅伯特·杜瓦爾 / ...

類型: 劇情 / 犯罪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語言: 英語 / 義大利語 / 拉丁語

上映日期: 1972-03-15(紐約首映) / 1972-03-24(美國)

片長: 175 分鐘

又名: Mario Puzo's The Godfather

Mar. 15

1972

+


第45屆奧斯卡金像獎 (1973)

最佳影片 艾伯特·S·拉迪

最佳男主角 馬龍·白蘭度

經典辣評

在港匪片對內地影迷的長期洗禮下,很多人對於黑幫片的印象似乎已經固化了,無非是古惑仔們取義成仁,義薄雲天,筆者也不例外。所以在第一次衝著其在各大電影榜單中的超高排名而去看時,不僅沒有感覺到驚喜,甚至有一絲失望。與那些單從劇情就可以讓人熱血沸騰的電影來對比,《教父》冗長又拖沓的情節簡直與前者形成了天壤之別。時隔多年後重新觀看《教父》,剝去電影本身的「名片光環」真實二字卻是真真切切的刻進筆者的腦海了。




教父系列共分為三部,其核心思想就是「一切都是生意」。這種利益最大化的處事準則在成人社會體現的尤為明顯,在教父的教條里,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生意,正是因為你有價值,所以才會越來越多的人來結交你做你的朋友,越來越多的女人接近你想要成為你的伴侶。而你要做到的就是去小心對待這些結交,並永遠試圖把自己的慷慨表現得富有感情。




被號稱為電影史上最偉大的十場開頭之一——書房一段便是一場交易。伴隨著殯儀館老闆的自白,鏡頭開始慢慢後退,利用變焦鏡頭讓人物慢慢隱現,鏡頭內大片的黑色與殯儀館老闆頭頂強烈的高光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隨後出現教父的背影開始出現,他懷抱著一隻小貓(貓是臨時跑來片場的,結果成了神來之筆),揮手給身邊的人做了一個示意。




細心的觀眾會注意到,片頭明暗的強烈對比就已經開始對應了兩種世界,一種是柯利昂家族,這種黑幫家族超越於法律規則之外能力的世界;另一種則是追求美國夢卻被所現實打擊的幾近崩潰的普通人。與黑幫片中一手交錢,一手做事的規矩不同,教父似乎並不願意接受這筆「生意」,直到殯儀館老闆低頭親吻了教父的手背,並尊稱了一聲教父後,這件事情才被真正的談妥。殯儀店老闆親吻教父手的儀式,是教父身份權威得到承認的標誌,是尊敬,更是服從。這件赤裸裸的交易也順理成章的加上了友誼的外衣,這正是柯里昂家族的規則,也是柯里昂為自己的家族爭取最大利益的手段。




正因為「這一切都是生意」,所以沒有永恆不變的關係。影片衝突到來時令人感受到的除了驚心動魄。還有更多的無力感,老教父在與各大家族談崩後身中數槍後生死不明,長子慘死,麥克為了家族,被迫成為新一任黑道領袖。教堂洗禮的一段戲,則是麥克由大學生到「生意人」身份的正式轉換,在這段洗禮上,神父每問一個問題,家族的仇人就會死一個,然後麥克才給出自己的答案。這樣的剪輯是有深意的,在交叉蒙太奇的催化下,我們看到的是截然不同性質的兩件事情,一個是神聖,一個是邪惡。這個時候麥克的反應是最精彩的部分,這是一場黑暗與聖潔的重奏,構成了教父巨大悲劇主題下的一角。






在真正的現實中,利益交換往往比仁義道德行的更通。那些口口聲聲主張正義和道德的人,其實背地裡幹著多少見不得人的勾當。因為你要獲取權力,就必須付出相應的成本。歸根結底,欲戴皇冠,必承其重,既然選擇了教父這條路,就只能一條黑走到底。




「有人不再年輕,但總有人年輕著。」這世上的好壞其實很簡單,越是能讓觀眾產生共鳴的東西,就越是好東西。若這世界單純美好,《教父》便不值一提。每個人都有選擇喜歡的東西的權利,可惜這世界有太多的陰暗面,每個人都有一天要被迫面對現實甩給自己的重擔。



或許仍看不懂《教父》電影深意的我們,會在未來的有一天不再為所謂的偶像瘋狂。在難得的閒暇之餘,隨便的找了一部叫《教父》的電影來打發三個小時,卻意外發現有一種共鳴填滿心房。

-END-

文 | 夾心餅乾

審核 | 小紅 編輯 | 茹果

版權歸夾心餅乾所有,辣評社整理髮布

轉載請聯繫辣評社授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3OOGCmwBmyVoG_1ZweR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