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到大,從父母口中聽過最多的一句話肯定是:「洗手了再吃飯!」洗手究竟有多重要?那就要先知道我們手上有多少細菌。
有研究表明,一雙未洗過的手上最多約有80萬個細菌。可想而知,手有多髒,竟可以「扎堆」數十萬的細菌。另外,據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一個研究小組發現,每個人每隻手上大約會有150種細菌。如此看來,我們的雙手就像一個「多民族大國」,吸引各種類型的細菌「定居」。
這次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疫情,給每個人都敲響了警鐘:多洗手!世界衛生組織給出的有關新型冠狀病毒的防護建議中,第一條就是洗手。它能有效預防病毒和細菌,減少人們23%~40%的生病腹瀉,也能讓1/5的孩子免受肺炎的危害。
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規範洗手都是阻斷疾病傳播的最有效、簡單的方法之一。
洗手防控,是最經濟的「疫苗」,對付更恐怖的伊波拉病毒,世衛組織、紅十字會,都曾建議洗手防控。
幾年前,伊波拉病毒肆虐時,「勤洗手」也是世界衛生組織最推薦的個人病毒防控措施。
國際紅十字會還製作了一個動畫短片《伊波拉的故事》,一個非洲小女孩講述了她的村莊如何在病毒襲擊下存活下來的故事——相信醫療隊,第一時間隔離治療疑似患者,以及經常用肥皂和水洗手——整個村莊都遵循這些規定。
等手髒了再洗嗎?
我們常說的多洗手,那應該是什麼時候洗呢?一般來說,通過手接觸到我們的眼睛、鼻子、嘴巴等器官的行為,都要先洗手,這種接觸傳播很容易令人體感染細菌。
不只是手觸摸了髒的東西才去洗手,而是當在做以下行為時,小健建議大家也要先洗手:
記得洗手!
1、準備食材的前、中、後期
2、進食前、後
3、觸摸口、鼻、眼之前
4、打噴嚏、擦鼻子、咳嗽後
5、照顧病人前、後
6、上完廁所(大小便)後
7、觸摸動物、處理動物飼料或糞便
8、接觸、清理垃圾
9、換尿布、清潔廁所後
10、出門回家後
所以,我們要養成洗手的好習慣,最好一天洗手10次以上,經常保持手部的清潔衛生,就能和細菌、病毒說拜拜了。
人群普遍易感,「7步洗手法」必學
相信了解過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朋友都知道,人群普遍易感。國家醫療專家組成員李興旺表示,現在最小的報告年齡是1個月的新生兒,最大年齡是90多歲的老年人。
在易感人群中,由於年齡差距、身體狀況等原因,規範洗手不僅僅是年輕人需知,而中老年人、小孩、孕婦更加需要關注。
早在之前的研究中,就有研究人員發現60歲以上的老年人在廚房準備食物時,只有30%的人會在準備食物前正確地洗手並擦乾雙手。可見,還是有一部分老人是不知道規範洗手的方法。
怎樣才是正確的洗手姿勢呢?
提醒大家,洗完手之後記得擦乾手上的水。因為細菌有可能是通過潮濕的皮膚進行傳播擴散,所以洗手後將雙手擦乾也是手部衛生的重點之一,不然為什麼現在很多公共衛生間都設有一個烘乾機呢!
選用肥皂洗手,流水沖洗
洗手的時候,我們可以藉助肥皂、洗手液等來更有效地清潔雙手。有研究表明,用肥皂洗手能明顯減少手上的細菌量。
其實,我們可以在家時使用清水或肥皂洗手,出門在外隨身攜帶免洗洗手液、消毒濕巾(酒精含量超過60%才有效)等。
世界衛生組織還建議,洗手時,雙手至少應該揉搓20秒,隨後進行清洗,同時還必須使用廚房一次性用紙或乾淨的毛巾擦乾雙手。
記住,指甲縫這些位置要清洗乾淨,雙手要在水龍頭下沖洗15秒以上,整個洗手過程保持40~60秒。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3MEDIXABgx9BqZZI9ac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