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突現大量小黑蟲,密密麻麻還難殺!穿黃色衣服要留意

2020-04-13     青島新聞網

4月9日,市民小曾向南都「記者幫」反映,近日在廣州濱江東路綠化帶附近出現大量黑色細小蟲子,蟲子會附到人的衣服和裸露的皮膚上,穿黃色衣服時更明顯,希望記者幫關注。記者隨後發現廣州海珠、越秀、番禺、黃埔等區均有市民反映發現大量該類小蟲子,有的還會粘附到家中陽台晾曬的衣物上,還有物業進行消殺後無果。


這是什麼蟲子,為何突然大量出現?它們對人體是否有害?對此,記者幫進行了調查。


多地突現大量小黑蟲 市民稱看著有點害怕


「濱江東路是一個風景非常優美的地方,街坊們平時喜歡在這邊散步,附近有地標小蠻腰,遊客多,雖說蟲子不咬人,但密密麻麻飛到身上,有點噁心。」小曾稱,據其觀察,蟲子在中山大學北門至濱江東路一帶非常多。


4月12日上午,記者到濱江東路走訪,有路過市民通過記者展示的照片,確認其近日在附近曾發現該類蟲子,「當時飛到我的眼鏡上了,吹不掉,用手拂開的。」 在濱江東路綠植上,記者發現長在前端的嫩葉均呈褐色狀,葉面以葉片中脈為軸心向中間卷折成餃子狀半葉形,「這明顯是蟲害,不知道 是不是小蟲子成的。」


居住在越秀區北京路某小區7樓的居民小曼也反映,自己喜歡在陽台種些花花草草,最近觀察到這種小黑蟲突然增多,掛在植物上方的黃色粘蟲板幾個小時就已密密麻麻。另一位居民小如也表示,其兩天用了4塊黃色粘蟲板,「其實(小蟲子)也沒帶來多大困擾,聽說不蜇人,只是密密麻麻看著害怕。」



密密麻麻的小蟲子。(網友圖片)


專家:蟲子應是榕管薊馬 主要寄生在小葉榕


為此,南都記者聯繫上廣東省科學院生物資源應用研究所研究員韓詩疇。韓研究員表示,從照片上來看,蟲子應是榕管薊馬,主要寄生在小葉榕,適宜溫度為25°C至30°C,驚蟄後為繁衍高峰期,對人體無害。


韓研究員表示,今年市民反映榕管薊馬增多,主要原因是氣候適宜榕管薊馬生長,秋冬雨水少,氣溫較往年暖和。榕管薊馬喜歡附著在長勢好的多嫩葉的、陽光充足的小葉榕。市民可減少在小葉榕附近逗留時間,有附著的蟲子抖掉即可。


隨後,韓研究員與記者一起觀察了位於海珠區中大地鐵站A出口附近的幾棵小葉榕與濱江東路旁的綠植情況相似的小葉榕樹,遠遠望去,受蟲害的樹明顯比旁邊健康的樹偏褐色。韓研究員稱,這是榕管薊馬所致,榕管薊馬成蟲和若蟲吸取細葉榕嫩葉、幼芽的汁液而為害,葉子呈餃子狀因已形成蟲癭,內有數十頭至上百頭成蟲和若蟲吸食。



濱江東路綠植上和綠植上的餃子狀「蟲癭」。


小蟲子附在物體上將很快死亡 市民無需擔憂


針對市民擔憂的榕管薊馬進家會不會造成危害,韓研究員表示,居民陽台上出現的榕管薊馬一般源於房子附近種植的小葉榕,隨風飛至陽台。但榕管薊馬只寄生於嫩葉,附著在物體上將很快死亡,市民無需擔憂。他建議,陽台的綠植可通過將黃色粘蟲板掛在植物上方十厘米、噴洒肥皂水、修剪褐色「餃子狀」蟲癭等方法進行防治。


還有網友向記者反映,榕管薊馬爬在皮膚上後,會隱約有瘙癢症狀,還會迎風飛到眼睛周圍,產生刺痛感。


韓研究員稱,榕管薊馬一般不會咬人,對人無危害,瘙癢症狀可能是因為極少部分市民對榕管薊馬分泌的酸性物質過敏。人的眼睛比較敏感,建議遇到此類情況的市民不要揉搓眼睛,用水洗掉即可。


附在衣物上的小蟲子。(網友圖片)


建議相關部門對小葉榕進行挑治


海珠區順景雅苑的業主向記者反映,小區內有大量榕管薊馬出現,小區物業承諾4月10日進行消殺。4月11日,業主向記者反饋,消殺成效不明顯。此外也有網友反映,居家使用呲蟲劑、菊酯類殺蟲劑噴洒植物,效果也不是很明顯。


對此,韓研究員稱,無法完全消除有可能是飛出去的榕管薊馬在繼續產卵,還有可能是由於已形成蟲癭,葉子捲起來保護了躲在裡面的蟲子,表面噴洒普通殺蟲劑已無效。他表示,最好對有蟲癭樹枝進行修剪,也可使用內吸性殺蟲劑,但不建議多用,會把捕食榕管薊馬的天敵瓢蟲、小花蝽也一起消滅,不利於生態平衡。


韓詩疇研究員表示,榕管薊馬是周期性產物,不是新物種,今年因氣候原因數量多,市民不必擔憂。同時建議政府相關部門對小葉榕進行挑治,受害嚴重的可以噴洒一些藥物,「我是研究生物防治的,不主張用太多化學藥物。打不打藥一個看你能夠忍受到什麼程度,一個算成本。」


來源:南方都市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3IwSeHEBnkjnB-0z9oF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