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讀懂他人的「微動作」?這門來自FBI的身體語言課給你答案

2019-08-23     西門君不吐槽

作者:西門君。來源:【西門君不吐槽】(id:ximenjun45)

平日裡構成人際傳播的,除了語言之外,還有一種非語言類的傳播。其中最值得我們關注的,就是「姿態傳播」。

姿態傳播,通俗來說就是身體的語言。用更時髦的解釋就是「微動作」。

微動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經典美劇《別對我說謊》里,男主角就是通過微表情來判斷一個人有沒有撒謊,進而幫助警方破案。

身體語言雖然看似複雜,而且各種組合千變萬化。但是歸根結底,所有的身體語言,傳達的都無非是兩類信息,舒適和不適。

典型的舒適情緒有「開心、興奮、期待。」

典型的不適情緒有「傷心、焦慮、生氣。」

那,應該怎麼從他人的微動作里鑑別舒適和不適呢?別急,今天西門君就來教你一套「3+2」法則。

其中的3,指的是不適信息的三大體現。而2,則指的是舒適信息的兩大表現。

先來說說這個3,當一個人感到不適時,他表現出的身體行為,絕大多數都可以歸納為「靜止、逃離、戰鬥」。

別急,聽西門君一一為你詳解。

第一個是靜止。這是所有微動作里,判斷價值最高的一種。同時它也是最難以掩飾的一種身體反應。

假設你是原始人,看到不遠處有一頭獅子,你的第一反應,肯定是屏住呼吸並待在原地。因為你要思考接下來該怎麼做。

回到現代社會,這裡的靜止,並不是真的「一動不動」,而是一種行為趨勢。比如員工被領導批評表現不好時,整個人會完全繃住,大氣都不敢喘一個。

你只要記住,當一個人突然靜止,或者不經意間做一些抓住固定物的動作,他十有八九是感受到了不適,比如感受到了尷尬,或者被戳穿了謊言等等等等。

再講回那頭獅子,它似乎發現了我們的動靜,這時候,我們不可能再坐以待斃了。逃跑的念頭,從腦海里湧現了出來......

同理,這裡的逃離,也不單單是指跑這個行為。它指的是某種試圖逃跑,或者製造距離的行為趨勢。

比如你在一個會議上和同事並排而坐,她把一個手提包放在你倆的中間,這就是一個製造距離的信號。

再比如你做報告的時候,假如領導全程身體向後仰,這也是一個試圖增加距離感的動作。大機率說明他對你的報告不感興趣。

當對方明顯有和你拉開距離的行為時,請你果斷撤離,或者速戰速決,別做一個不識趣的人。

再扯回那頭獅子,兇殘的它朝你正面撲了上來,這時候逃跑已經來不及了,你不得不做好戰鬥的準備。

當然,在現代文明社會中,人們不可能動不動就開戰。但是,一旦受到威脅,我們的戰鬥本能仍然會促使我們做出一系列備戰動作。

比如張開鼻孔,那是為了有充足氧氣戰鬥。

比如瞪大雙眼,那是為了震懾對方。

再比如略微低頭,收緊下巴,這是為了保護脆弱的脖子。

說到這,3+2原則中的這個3已經說完了。接下來,我們說說這個2。也就是我們表現舒適時的兩套行為信號。

第一套行為叫做「反重力行為」。它指的是,在一個人感到舒適的時候,他身體的各個部位會不自覺的做出向上的動作,仿佛「要上天」一樣。

比如玩桌遊時,假如一個人兩隻手心朝上在放鬆手指,說明他覺得自己勝券在握。再比如,一個人在看手機時,眉毛往上挑,說明他很可能是看到了好消息,或者至少是感興趣的消息。

第二套行為,叫做嗜同神經行為。意思是,兩個處於舒適狀態的人,會不自覺的模仿彼此的動作。

假設你翹起了二郎腿,如果對方覺得和你相見恨晚,那麼聊到最後,你倆都會大翹二郎腿。

又或者,你笑的越放肆,如果對方也對你有好感的話,也會不那麼端著的大笑。

說到這,這套3+2法則就全都介紹完了。假如你還是覺得暈,那西門君再教你一個簡易的方法——看腳。

比如一個人坐著,兩隻腳朝上一直在抖,說明他此時很放鬆。再比如一個人和你聊天,腳尖卻朝向門,那他很可能是想走的意思。再比如一個人一直在跺腳,這是個明顯的進攻信號,說明他對你有點不耐煩,覺得你「應該閉嘴」了。

當然,這些判斷未必百分百準確。畢竟,看透人心,哪有那麼容易。但是,身體語言卻給了我們一個強有力的,感知他人想法的參考坐標。在職場上,掌握這個技巧,將讓你變得更敏銳、細膩、觀察入微,從而立於競爭里的有利之地。

作者簡介:西門君,《跑男》一二季現場導演,目前於浙大就讀傳播學在職研究生。關注我,學習最接地氣的傳播學知識。商務合作請私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3Gy3R24BMH2_cNUgFJq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