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學篆刻:三字印的章法安排

2020-01-05     談藝錄

今天說漢白文印印式三字印的章法,這一章法原則列在吾丘衍《三十五舉》的第二十一舉,原文如下:

二十一舉曰:三字印,右一邊一字、左一邊兩字者,以兩字處與為一字處相等,不可兩字中斷,又不可十分相接。

吾丘衍《三十五舉》的標準

在很多情況下,刻姓名印時,我們會遇到這樣的情況:1、單名印,即姓和名加起來只有兩字;2、三字姓名主動省掉了後綴「印」字(多數是印主的要求);遇到這兩種情況,我們就需要處理三字印的章法。漢印里有三字印的印例,如圖:

(漢印:曹延年)

最簡單的處理方法,是右邊一字,左邊二字(左右依印蛻的左右定),即如圖這樣的安排:

(漢印:董路印、任嘉成)

一、一個字一側的章法標準:很簡單,以兩字處與為一字處相等。即上面印例中的「姓氏」右邊一字,占四字印章法兩個字的位置 ,一個字所占印面面積與左面的兩個字相等,如圖:


(漢印:范樂歲)

上圖中的「范」姓顯然拉長了縱向筆畫,就是為了實現與另側兩個字的縱向長度的對等。

二、兩個字一側的章法標準:吾丘衍說得也簡單,就是:不可兩字中斷,又不可十分相接。也就是說,這中間有個度:兩個字中間的距離要調整得合適,既不能顯得過分中斷,又不可以十分相接。那麼這個距離多少是合適的呢?

一般認為:不管是三字白文印,還是四字白文印,印中同側上下兩個字之間的距離,應當稍微窄於筆畫的粗細,跟逼邊漢印印邊的粗細相接近,這樣的位置是適當的。當然,現在很多名章用滿白印方式,這種間距感反倒沒有了,發展成了整個印面渾然一體的白紅相間,這也挺美。篆刻章法這件事,因為審美差異的原因,並沒有固定的標準,吾衍《三十五舉》的標準是傳統意義上的章法原則,當然也是較為公認的原則。

姓名印中姓與名的分拆

因為印面是三個字,因此就存在姓與名的分拆問題。

我們認為分拆的原則是:姓占一側,名占一側兩字名字儘可能不分拆兩側。單姓雙名如圖:

初學篆刻:三字印的章法安排

(漢印:張千秋、楊益壽)

楊益壽、張千秋兩方三字印,楊、張是姓,各占印面一半位置。益壽、千秋是名,也各占印面一半位置。

又比如:複姓印的處理:

(漢印三方)

申徒朗、司馬安、夏侯拾三方印中,申徒、司馬、夏侯是複姓,因此各占印面一半位置,朗、安、拾三字都拉長了縱向筆畫,也各占印面一半位置。

原則很簡單,就是:姓占一半,名占一半,不拆名

當然還有特殊情況,如漢印中的例子:

(三方漢印)

第一方:王歐置,因為姓氏王字過簡,而名字歐置兩字不得不分開;第二方:劉君賓,因為劉姓的劉字字形方正,君字被安排在了姓下,拉長了左邊賓字的縱向筆畫,這也是相對容易處理的方案,如果依照姓、名分開的方法,「劉」字不宜拉長,「賓」字又與君字擠在一處,大顯憋屈。第三方:家加壽,壽字字形過於複雜,只能單獨居左。

(漢印:魏充世)

以上三方都是特殊情況特殊處理的印例,一般情況下,在刻制姓名印時,還是要儘可能地保持姓與名分開各占一側印面的章法原則,比如上面這一方,魏字拉長了筆畫,獨占一側,充世二字共占另一側,這實際是四字白文印的簡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3F2kdm8BMH2_cNUgVqH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