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賜給我們天使般的寶貝,一定帶著他獨特的光環,是有別於任何一個別人家孩子的,好好地愛自己手心裡的寶貝吧,他在別人眼裡也是別人家的孩子。
作者:雪兒(爸媽精讀主筆)
01
我不夠好
您找別人當您的孩子吧
昨天晚飯時,昊昊媽媽敲開了我的門,火急火燎地說9歲的昊昊不見了,問我家小乖乖知不知道他去哪裡了。
這倆孩子平時最要好,我也鼓勵兒子大膽說實話,不能隱瞞,怕昊昊有危險。
兒子怯生生地看了昊昊媽一眼說:他去鄉下找奶奶了,說您不愛他。
原來,前天昊昊媽的閨蜜帶著孩子來串門,帶來一個秀氣又乖巧的小姑娘。
閨蜜一進門,昊昊媽就大聲誇讚:「哎呦,這孩子多有禮貌,不像我家昊昊,一出門就是個小啞巴。」
閨蜜說女兒最近還在舞蹈班裡拿了幾個獎,下個月還要去北京參加比賽。
這下可打翻了昊昊媽媽的「醋勁」,她盯著昊昊說:「你聽聽,妹妹多爭氣啊!你呀,什麼時候能考個90分回來給我,我都要燒高香了。」
別人家的孩子都是用來點綴的,而我天生就是丟人現眼的。
為了表示讚許,媽媽把小姑娘當公主一樣寵著,把家裡所有好吃的都拿出來,就連平時捨不得給昊昊多吃的巧克力,媽媽都整盒放在她跟前。
吃飯的時候,昊昊媽把兒子最喜歡吃的雞中翅拚命地往小姑娘碗里夾,一邊還不停地嘖嘖稱道:
「瞧這孩子多斯文,不像我家這小子,每餐吃飯都像頭餓狼似的。」
昊昊終於忍不住了,丟下筷子就跑進房門把自己關起來。
早上起來,昊昊媽媽發現兒子不見了,只見桌子上留了張紙條:媽媽,您找別人做兒子吧。
所幸,後來孩子自己平安到達了鄉下奶奶家裡,沒有釀成大禍。
拿自家娃跟別人家的孩子作比較是很多父母都熱衷的事,只是想激發孩子上進,當場把孩子刺激得臉紅耳赤都不願放過,認為這正是教育孩子的最佳時期。
其實,我們都做錯了。
02
任何比較都會給孩子帶來傷害
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比較帶不來上進,而毀掉的卻不僅僅是自尊。
曾經有一個小朋友在博客中寫了段話,內容大概是媽媽帶她去一位阿姨家做客,一進門媽媽就詢問阿姨家孩子的考試情況,一聽別人家的孩子考得那麼好,媽媽便開始說自己的孩子考得很差之類的話。
這個小朋友感覺媽媽這樣說傷害了她的自尊心,她不明白:「父母為什麼總喜歡拿自己跟別人的孩子比呢?
我們所謂的激將法,並沒有如所願般看到實效,但總有不少父母樂此不疲。
事實上,很多時候,我們這樣做不過是自我安慰的一種方式,好像只有這樣,才代表我們已經盡力了。
一千朵花就會有一千種花開的樣子,就算我們獨愛那一朵,也沒有力量將其複製到手中這朵身上。
記得有一集《康熙來了》,那時小S還未生老三,她說有次帶兩個女兒去吃飯,碰到一個粉絲跑過來要簽名,看到兩個女兒後評價:
「還是妹妹可愛,比姐姐好多了。」
之後大女兒難過的說:「媽媽,我們回家吧,我想回家抱我的小兔兔。」
簡·尼爾森說過:不要將一個孩子與其兄弟姐妹進行比較,或者與其他任何人比較。這對孩子是不尊重的,並且是冷人沮喪的。
不管是有意或無意的比較,都對孩子形成一定的心理傷害,用傷害自尊的方式來教育那就更不可行,孩子的自尊是所有親子關係的重要基礎,被破壞的親子關係將會導致一切溝通都是無效的。
03
我們都習慣用挑剔的眼光看孩子
前不久,中國青年報報道,超八成家長愛比較「別人家的孩子」。
別人家孩子之所以是別人家的孩子,因為我們看到全是他們的優點,而自家娃的不足就瞬間被擴大。
每對父母都有「望子女成龍成鳳」的強烈願望,卻總是陷入不盡人意的現實里。
愛拿孩子作比較,實則是父母們的焦慮,總希望自家娃能成為人人稱讚的別人家的孩子,一山望著一山高。
孩子在我們的比較中,他們讀取到的信息是:我不如別人,我爸媽不喜歡我,我不夠優秀,我是個失敗的人。
從而導致孩子的消極、牴觸,仇視對方等心理問題。
一位專家曾經談到這樣一個奇怪的現象。
他說一次對幾十個中國與外國的孩子一起進行某項測驗,讓孩子分別拿測驗後的分數回家給各自的父母看。
結果中國的父母看了孩子的成績後,有80%表示不滿意,而外國的父母則有80%表示滿意。
實際上,外國孩子的成績還不如中國孩子。
這件事情說明中國的父母習慣用挑剔的眼光來看待孩子,看待別人和世界。而外國父母則習慣用欣賞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孩子和世界。
在我們固有的認知模式里,認為成績好才能有更好的未來,上了985才配得上好人生,現在考試沒考個前十名以內,基本上無望了。
從孩子讀小學一年級開始就給他制定了成套的升學計劃,孩子的每一次測驗成績都好像關乎整個人生的轉折。
競爭和焦慮無時無刻不在折磨著我們,同樣折射在孩子的身上,久而久之,我們都被放在了一個被動奔跑的跑道上。
04
面對孩子間的差距需要做到的幾點
作為家長的我們該如何正確看待孩子間的差距?
1、客觀看待孩子的優缺點
印度思想大師奧修說:玫瑰就是玫瑰,蓮花就是蓮花,只要去看,不要去比較。每個孩子都是上帝送給父母獨一無二的禮物。
別人家的孩子畫畫有天賦,自家娃在體育方面可能比較擅長;別人家娃學習成績好,我們家孩子可能比他更會交際,腦子也靈活……。
心理學上有個典型的「心理偏盲」現象,人們總是根據自己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來進行選擇性的評判,就如我們喜歡拿放大鏡看別人的優點,卻同樣用這個鏡子看待自家娃的缺點。
不要拿孩子的短處去比較,學會發現孩子的長處,並鼓勵其持續上進,正面鼓勵比反面比較打擊更能激發孩子的積極性。
不要按照著一個模板給孩子胡亂樹立一個所謂的學習榜樣,要知道世上沒有兩片一模一樣的葉子,讓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就夠了,不必照著別人家的孩子再刻一個版。
2、別急,慢慢來
霍思燕在教育嗯哼時說過這麼一段話:
「我真的不想強迫他去做什麼事情,小孩子的成長是需要時間的,如果他的成長還達不到這個階段的話,我願意放棄,然後慢慢來。」
很多父母總是焦慮著: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都會做這些事了,而我家的卻都什麼還不懂。
你看,人家孩子多聽話啊!
XX昨天從學校領了獎狀回來,你怎麼就這麼不爭氣啊?
XX都幫媽媽幹活了,你都乾了什麼啊?
養你有什麼用?人家XX天天被老師表揚,你一天到晚凈給我添堵。
每一朵花都有它開放的季節,有的緩慢有的較早,我們不能因為看到別的花開就懷疑自己種了株假花。
給予孩子足夠的耐性和陽光、雨露,相信他遲早會開放的,千萬不要因為心急,口不擇言,來個拔苗助長,壞了孩子成長的根基。
3、別橫向比較、學會豎著來
最好的比較是自己跟自己比,對比別人的橫向比較會導致孩子自信心和自尊心受挫,變得消極、怨恨,而對比自己過往的豎向比較更能帶來激勵。
拿孩子的一個階段和現階段比,如:你這次考試比上次進步了,運用題解答得很好,希望下次考試爭取更大的進步。
你的數學成績比語文成績好很多,要是語文能追上來就更好了。
這次去做客,你表現很棒哦,能很有禮貌跟大家打招呼了,但是如果能大聲點就更好了。
如此一來,孩子們在我們的讚揚下體會到被誇獎的喜悅,也能在我們的希望下慢慢要求自己爭取做得更好。
美國著名心靈導師 Deepak Chopra(迪帕克·喬普拉)說過:「我們今天現在的樣子不,是我們剛出生時嬰兒的樣子,而是被大人放在一個錯誤的容器里擠出來的變形樣子。」
上帝賜給我們天使般的寶貝,一定帶著他獨特的光環,是有別於任何一個別人家孩子的,好好地愛自己手心裡的寶貝吧,他在別人眼裡也是別人家的孩子。
別人家孩子之所以是別人家的,那是因為他有不可複製性,我們自己的娃又何嘗不是呢?
作者簡介:雪兒,富書專欄作者,80後老女孩,嚮往遠方的詩意也沉溺眼前的苟且,喜歡寫有溫度的文字,願在溫情的歲月里,你我共勉。本文首發爸媽精讀,爸媽精讀系頭條號簽約作者,文章來源:爸媽進化論(ID:bmjhlc),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