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廣程:深刻理解中華文明突出的統一性
學思平治
在幾千年歷史長河中,中國形成了統一的多民族、擁有14億多人口而又精神上文化上高度團結統一的國家,這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發表的重要講話,將「具有突出的統一性」作為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之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統一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各民族文化融為一體、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決定了國土不可分、國家不可亂、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的共同信念,決定了國家統一永遠是中國核心利益的核心,決定了一個堅強統一的國家是各族人民的命運所系。」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統一性的重要論述,對於我們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新征程上凝聚起勇往直前、無堅不摧的強大力量具有重大意義。
中華文明突出的統一性的歷史表現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幾千年歷史長河中,中國人民始終團結一心、同舟共濟,建立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發展了56個民族多元一體、交織交融的融洽民族關係,形成了守望相助的中華民族大家庭。」從古至今,各民族都為祖國大家庭的形成和發展貢獻了力量。建立了向內凝聚的統一多民族國家和形成了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大家庭是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統一性的重要歷史表現。
建立向內凝聚的統一多民族國家。我國地理特徵為西高東低,大江大河多呈「一江春水向東流」之勢。這樣的地理條件決定了中原地區的黃河流域自然環境比較優越,經濟發展較快,文化水平比較先進,能夠對周圍地區產生輻射力和吸引力。早在先秦時期,我國就逐漸形成了以華夏族為凝聚核心、「五方之民」共天下的交融格局。中原地區的華夏族從黃河中下游向外發展,逐步形成了漢族;生活在中原地區周邊的少數民族部落逐步向內聚集,形成了多民族融合互動、向內凝聚的自然歷史過程。此後,我國歷史上的政治局面大致可以歸為三類,即以漢族為主體的統一王朝、以少數民族統治者為主建立的統一王朝、多民族王朝並立,這三類政治局面都表現出極強的向內凝聚特性。以漢族為主體的統一王朝通過中原地區經濟、社會和文化的發展,協同和帶動周邊少數民族發展,形成強大的向內凝聚力;以少數民族統治者為主建立的統一王朝本身就是向內凝聚的產物,這些王朝入主中原後又極大地帶動了周邊少數民族向內凝聚的趨勢;在多民族王朝並立的時期,各並立的王朝都以正統自居,並極力爭奪中原地區的「正統」地位,即使在這樣的時期,大一統思想依然在起作用,中華文明依然表現出突出的統一性,各民族文化融為一體的內聚性依然在發展。這些歷史現象的產生,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秦朝實行「書同文,車同軌,量同衡,行同倫」,成為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重要起點。此後,無論哪個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統一天下」為己任。這表明,在中國歷史發展進程中,各民族逐步形成了強大的凝聚力,向內凝聚的結果使中華文明呈現出突出的統一性。
形成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大家庭。「多元一體」中的「多元」和「一體」深刻反映了中華民族各民族內在的多樣性和統一性之間辯證和諧的共同體關係,恰如其分地反映了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模式。目前我國有56個民族,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形成了各自的文化傳統,此為「多元」。不過,這些民族從來不是以相互隔絕、相互排斥狀態出現的,各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相互嵌入,具有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繫,形成了共同體,此即「一體」,這就是中華民族。在中華民族共同體中各民族之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形成了強烈的共同體意識、共同價值追求和文化認同,56個民族這個「多元」在中華民族這個「一體」中得到充分體現。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中國人民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難。一部中國近代史就是各族人民團結起來救亡圖存的歷史。在外來侵略寇急禍重的嚴峻形勢下,我國各族人民手挽著手、肩並著肩,英勇奮鬥,浴血奮戰,打敗了窮凶極惡的侵略者,捍衛了民族獨立和自由,共同書寫了中華民族保衛祖國、抵禦外侮的壯麗史詩。在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危急時刻,各民族總是能夠同仇敵愾、保家衛國,生動體現了中華文明突出的統一性。
中華文明突出的統一性對於中華民族發展的重大意義
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統一性的重要論述,深刻揭示了中華文明突出統一性對於中華民族發展的重大意義,我們要深入學習領會其豐富歷史內涵和鮮明時代價值。
中華民族各民族文化融為一體、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中華大地上各民族通過交往互動,逐步形成了水乳交融的和諧關係,共同營造了統一的共有精神家園。這個統一的共有精神家園容納和融合了各民族各具特色的文化,最終融為一體,並形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歷史上中華民族雖曾遭遇很多挫折,但中華文明始終一脈相承、綿延至今,一個基礎性原因就是在中華文明突出的統一性作用下,中華民族各民族擁有「融為一體」的共有精神家園。
中華民族各民族擁有國土不可分、國家不可亂、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的共同信念。國土是中華民族各民族共同生活、繁衍生息的疆域和空間,是我們前輩世世代代留下來的極其寶貴的不動產。在中國歷史上,一切分裂國土的行為都沒有好下場,都受到了歷史的懲罰。現在和未來,一切妄想分裂國土的行徑也都不會有好下場。國家是中華民族各民族共同創造的,是我們共同的家園。在中國歷史上,一切搞亂國家的行徑都受到了歷史的無情審判。現在和未來,一切妄想搞亂國家的行徑也必然遭到全體中國人民的反對和譴責。在中國歷史上,中國人用血的代價換來的寶貴經驗教訓是,團結統一是福、分裂動盪是禍。現在和未來,一切妄想拆散民族的行徑也一定會遭到歷史的懲罰和人民的唾棄。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綿延不斷且以國家形態發展至今的偉大文明。我國先民創造的許多偉大文明成果具有超越時空的永恆價值,現代中國和未來中國必定傳承中華文明,必然走自己的文明之路。
國家統一永遠是中國核心利益的核心。自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至今的2000多年裡,統一始終是中國歷史的主流。中國歷史上的教訓時刻提醒著我們:國家分裂必然意味著社會動盪,而社會動盪則是生靈塗炭的開始,絕不能容許國家分裂的歷史悲劇重演。當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願望,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中華文明突出的統一性告訴我們,國家統一過去是、現在是、未來永遠都是中國核心利益的核心。
一個堅強統一的國家是全國各族人民命運所系。近代以來的中國歷史表明,一個羸弱的國家不可能維護住國家的核心利益,不可能保護好各民族群眾,不可能給全體中國人民帶來幸福安寧。新中國的成立向世界宣告,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中華民族任人宰割、飽受欺凌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實現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中華民族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歷史經驗充分證明,一個堅強統一的國家才能維護國家主權、統一和領土完整,捍衛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才是各族人民利益所系、幸福所系、命運所系。
為深入研究中華文明突出的統一性貢獻史學力量
古往今來,歷代中國人民都用自己的行動維護著中華文明突出的統一性。面向未來,我國歷史研究工作者應不斷深化研究,為傳承和鞏固中華文明突出的統一性貢獻史學力量。
做好重大學術問題研究。廣大歷史研究工作者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歷史研究的系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重大問題為抓手,做好中華文明突出統一性的學術研究工作。具體來看,我們要進一步回答好中華文明起源、形成、發展的基本圖景、內在機制以及各區域文明演進路徑等重大問題;深入研究闡釋中華文明起源所昭示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發展路向和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演進格局;講清楚中華文明是什麼樣的文明、中國是什麼樣的國家,講清楚中國人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展現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和人文底蘊;等等。
推動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我國古代思想家和歷史學家所確立的六合同風、九州共貫的大一統思想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精華。中華民族始終把大一統視為「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義」,長期的大一統傳統塑造了中華文明突出的統一性。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進程中,大一統傳統和理念具有重要時代價值。中國歷史研究院首批重點課題之一《清代國家統一史》從國家統一的視角客觀闡述清代國家實現統一、鞏固統一和維護統一的歷史進程,較好地體現了大一統思想。我們要繼續做好古代大一統思想的深度研究,推動其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實現大一統傳統與現代國家統一的有機銜接,不斷築牢中國人民國家認同的堅實文化基礎。
深入總結歷史經驗。司馬遷在《史記》中將少數民族納入中國史,隨後的歷代史著都延續這個體例和傳統。這些史著真實客觀和系統地記載了中華民族各民族融為一體的歷史事實,體現出我國古代史學維護中華文明突出統一性的擔當。今天,我們要著力提高中華文明突出統一性的研究水平,整合中國歷史、世界歷史、考古等方面研究力量,深入總結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實現、鞏固和維護國家統一的歷史經驗,揭示維護國家統一的歷史規律,把握國家統一的歷史趨勢,推動有關中華文明突出統一性的歷史研究不斷走深走實,推出一批有思想穿透力的精品力作。
【邢廣程:長安街讀書會成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
註:授權發布,本文已擇優收錄至「長安街讀書會」理論學習平台(人民日報、人民政協報、北京日報、新華網、央視頻、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北京時間、澎湃政務客戶端「長安街讀書會」專欄同步),轉載須統一註明「長安街讀書會」理論學習平台出處和作者。
責編:劉星月;初審:程子茜;複審:李雨凡
更多精彩請點擊
「長安街好書」長安街讀書會年度推薦幹部學習書單(經典篇、熱門篇)
「黨建閱讀」長安街讀書會「2022年度優秀合作單位」
「期刊推薦」長安街讀書會第20230802期幹部學習核心期刊目錄
「新書推薦」長安街讀書會第20230804期幹部學習新書書單
長安街直播
長安街讀書會是在中央老同志的鼓勵支持下發起成立,旨在繼承總理遺志,踐行全民閱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學習、養才、報國。現有千餘位成員主要來自長安街附近中央和國家機關各部委中青年幹部、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學員、全國黨代表、全國兩會代表委員等喜文好書之士以及黨中央、國務院確定的國家高端智庫負責人,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主講專家和中央各主要出版機構的資深出版人學者等。新時代堅持用讀書講政治,積極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自2015年長安街讀書會微信公眾號發布至今,始終堅持「傳承紅色基因,用讀書講政治」的宗旨,關注粉絲涵蓋了全國3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行政特區。累計閱讀量達到了近億次,其中通過朋友圈轉發量千餘萬次,參與互動人數近千萬人,平台產品質量高,針對性強,受關注度較好。並在中央相關宣傳網信部門的關心支持下,相繼同步入駐人民日報、人民政協報、北京日報、新華網、央視頻、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北京時間、澎湃政務等新聞客戶端,形成了系列的長安街讀書會理論學習平台,累計影響全國各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大中院校等受眾數億人次。
為深入學習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現正面向中央和國家機關、中央企業、各省市縣(區)等所在的黨校(行政學院)、幹部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等單位部門聯合開展相關黨建閱讀學習活動。近日,經相關部門批准,已正式同意全國人大常委會機關、中央紀委國家監委機關、中央組織部、國家發展改革委、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教育部、財政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中國證監會、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共青團中央等定點幫扶地的有關單位加入「長安街讀書會」黨建閱讀合作機制,並聯合承辦「長安街讀書會」系列讀書學習活動。
關注公眾號,回覆:【申請入會】【百科】【黨建閱讀】【智庫】【好書推薦】【幹部培訓】【免費贈書】【直播】【新書報送】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