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唐伯虎,被妻子看不起,被世人唾棄

2022-09-27     遙望春風

原標題:真實的唐伯虎,被妻子看不起,被世人唾棄

提到風流才子,我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唐伯虎。 我們的影視與民間傳說,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多情風流的唐伯虎,唐伯虎點秋香的故事人盡皆知。 但是,真實的唐伯虎是這樣的嗎?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個真實的唐伯虎。 一、少年風流

1、少年交遊 唐寅(1470年3月6日-1524年1月7日),字伯虎,小字子畏,號六如居士。

唐伯虎生於大明成化六年(1470)二月初四,為農曆庚寅年,己卯月,癸丑日,並不是盛傳的寅年寅月寅時。 唐伯虎的父親蘇州閶門內皋橋南畔吳趨坊的一家酒店的店主,叫唐廣德,他讀書不多,兒子 生於「庚寅」年,於是便給兒子取名叫唐寅。唐伯虎的弟弟出生於成化十二年(1476), 為「丙申」年,所以他的弟弟就叫唐申。

這一年,唐伯虎十五歲,祝枝山二十四歲。本來是前輩拜訪後輩,但祝枝山來了兩次,不知出於什麼原因,唐伯虎都沒有見他,但過了幾天後,唐伯虎便寫了兩首詩,投贈祝枝山,於是兩人結為莫逆之交。

同年,唐伯虎還結識了他的一生摯友文徵明。文徵明比唐伯虎小八個月,他七歲時才能站立,十歲了才會說話,所以親戚朋友都不看好他,但他的父親文林說「此兒他日必有所成」,後來的事實證明文林確實獨具慧眼。 唐伯虎的這些朋友,都是因為對古文的愛好而相互吸引走在一起。 他們認為,科舉時文只是程式化的應試工具,而古詩文才能陶冶性情,提升修養。這在當時的人看來,是不務正業的另類。 十九歲那年,唐伯虎娶了普通人家徐廷瑞的二女兒,徐氏性情溫和,端莊大方,精於女紅。

2、風流怪誕 少年的唐伯虎,人生順利,加上才氣過人,活得意氣風發。他與祝枝山等人,看不慣當時的假道學,於是故作狂誕,做出了許多「出格」的行為。 唐伯虎曾和張夢晉二人,赤身裸體在府學的泮(pàn)水池中打水戰,這種行為,相當天今天在北大的未明湖中赤身裸體地戲水。 一年大雪,唐伯虎與張夢晉、祝枝山三人扮作乞丐,在大街上唱蓮花落,要到錢後買灑在寺廟中暢飲,還說:「這樣的快樂可惜不能讓李白知道。」 唐伯虎與祝枝山還喜歡相互戲謔,某年夏天,唐伯虎訪祝枝山,恰逢祝枝山大醉,他赤身裸體,縱筆疾書,唐伯虎戲問:「無衣無褐,如何過冬?」祝枝山答道:「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唐伯虎除了喝酒,就是喜歡狎妓。而文徵明就不同,他雖然在文學愛好上跟唐伯虎相同,但行為上卻很老實,於是唐伯虎就喜歡作弄這位好友。 一天,唐伯虎與眾友在石湖上縱飲,他將妓女藏在舟中,然後邀請文徵明來一同飲酒,酒至半酣,唐伯虎突然叫妓女出來,文徵明大為驚詫,便要辭別,唐伯虎叫妓女拉住文徵明,文徵明大叫,幾次想跳水,最後買了艘小船逃走。 唐伯虎還有一些惡趣味,比如有一次,他與朋友出遊,看到一處茂盛的果園,他們便想翻牆偷果,唐伯虎先上,結果翻過牆後,掉進了廁所里,他爬出來後,蹲在一旁不說話。外面的朋友等了許久,不見他出來,便說:「唐伯虎一個人吃獨食,肯定都吃飽了。」一個少年朋友說:「我們也翻進去吧。」於是率先翻入,也掉進廁所里。唐伯虎看著他說:「你也要來吃這個嗎?還好我沒有說話,才能與你共享。」接著其它朋友也翻進來,掉在廁所里,眾友相顧大笑。 從這些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少年時期的唐伯虎,過得確實挺快活的。

1、家庭巨變 唐伯虎第一次人生巨變,是親友的逝世。 弘治四年(1491),唐伯虎人生第一個好友劉嘉絠去世,劉嘉絠只比他大兩歲,此時劉嘉絠才二十三歲,為了悼念好友,唐伯虎費盡心力收集劉嘉絠的詩文,編成《劉嘉絠遺稿》。 三四年後,唐伯虎的父母妻子,相繼去世,她的妹妹,也在婆家自殺。這一切,都發生在唐伯虎二十五歲之前。 在寫給好友文徵明的信中,唐伯虎說: 「不幸多故,哀亂西尋,父母妻子,躡踵而沒。」 整個唐家,只剩下他跟弟弟唐申,這對唐伯虎來說,無疑是巨大的打擊。 唐伯虎自讀書後,便不事生產,父親死後,酒店便沒人管了,家中的積蓄漸漸耗去,生活日益艱難,唐伯虎只好替人寫墓誌來賺取生活費。

弘治十一年(1498)七月中旬,唐伯虎約上好友文徵明、徐禎卿、錢貴等人,一同去南京參加鄉試,二十八歲的唐伯虎,第一次走上科舉之路。 鄉試分三場:第一場在八月初八日,試《四書》義三道;第二場在八月十二日,試論一道,詔告表選作一道,判語五條;第三場在八月十五,試經史時務策五道。令唐伯虎高興的是,這次考試的題都不偏僻。 考完試便是等待放榜,在等待放榜的日子,南京秦淮河邊的歲月場所,少不了風流才子唐伯虎的風流印跡。

放榜的日子來臨,在榜單上,中舉人共一百三十五名,而榜首,就是唐伯虎,他高中解元。同來的錢貴,也中了舉人。 唐伯虎苦讀一年,第一次參加鄉試,便中了解元,這是多少讀書人夢寐以求的事。同為「吳中四才子」的文徵明和徐禎卿,都在這一次鄉試中落榜了。 高中解元後,唐伯虎意氣風發,他在主考官梁儲、劉機主持的宴會上,寫出了著名的《金粉福地賦》,名頌一時。 回到蘇州,蘇州知府又為此次鄉試中舉的舉人設宴慶祝,解元唐伯虎,一時風頭無兩。 但另一邊,他的好友文徵明卻苦悶極了,他將考試的情況,寫信告知父親文林。文林知道文徵明性格內斂而且喜歡自責,便立馬回信安慰文徵明,並說:「 子畏之才宜 發解 ,然其人輕浮,恐將無成。吾兒他日遠到,非所及也。」不得不說,文林看人的眼光,非常準確,他將唐伯虎的優點與缺點都看得十分清楚, 「恐將無成」四句,竟成了唐伯虎人生的預言。

二月二十七日,戶科給事中華?(chǎng),奏報主考官得賄泄題。 會試第一場開始之前,《論語》題已經傳誦於外,第二場開始之前,表題又泄露出去,第三場之前,又有策之第三問、第四問泄露出去。這些題目,都是程敏政泄露給徐經,徐經又泄露唐伯虎,因為唐伯虎口無遮攔,可能被別人聽去,最後傳到了華?的耳中。 弘治收到奏報後,下令禮部調查回奏,因為涉及朝廷高官,禮部的回奏很謹慎,說華?一定是有所聽聞,才有此奏報,但風聞之事,未必為真,建議將程敏政看中的舉人重新批改,並將放榜日期推遲到三月初二。 事發之後,唐伯虎等人沒有立即被捕,而是到了三月初七,弘治才下旨將唐伯虎、徐經和舉報者華?下獄。 為什麼舉報的華?被抓了,而程敏政卻沒有下獄呢?這是因為程敏政是弘治皇帝當太子時的老師,現在又是自己兒子的老師,弘治皇帝顯然有心偏袒程敏政,定下舉報不實的調子。 在鎮撫司的審問中,徐經堅持說華?是誣陷,但是到了朝廷上的審訊時,途經突然翻供,說程敏政確實收了他的金幣。會試的考試官之一林廷玉也上奏摺說,華?所陳,並非空穴來風,並暗指弘治皇帝包庇程敏政。結果林廷玉也被抓了起來。 弘治皇帝考慮了十多天後,終於放棄了對程敏政的袒護,於四月二十二日下旨逮捕程敏政。程敏政被抓後,徐經的供詞又變,說他給程敏政送金幣是向他求學。 這場科場案最終的判決是,「敏政、經、寅贖徒,?等贖杖」,也就是涉案人員交錢贖罪了事。 總結這場科場案,是徐經向程敏政送金幣,打聽到了部分題目,然後唐伯虎和徐經預作文章,卻被旁人聽了去。唐伯虎在《與文徵明書》中說:「側目在旁,而仆不知。」出賣唐伯虎的,很可能是他的一位朋友。 這次科場案的判罰,實際都不重,但對程徐唐三人,在聲名上無疑有很大的影響。程敏政在出獄後,便發癰而死。唐伯虎被叛充吏役,雖然還是吃皇糧,但地位低下,且不許應試。順便提一下,王陽明也參加了這次會試,他舉南宮第二人,賜二甲進士第七人。 當時在京的吳地官員吳寬,一直關注唐伯虎的遭遇,在唐伯虎的判罰出來後,吳寬動用自己的關係,將唐伯虎派為浙江布政使通吏,並寫信給當地官員,請求照顧唐伯虎,但唐伯虎不願為吏,沒有就任,而是回到了家中。

唐伯虎的行為,連他的摯友文徵明也有些看不下去,他寫信給唐伯虎,說他操行奇邪,有失斯文。這一封信觸動了唐伯虎的敏感的內心,他立馬回了封信《答文徵明書》。 在信中,唐伯虎十分不屑文徵明的勸告,還說 自己二十年來,一貫如此,要是看不顧,就別做朋友。 結果,文徵明並沒有真的跟唐伯虎絕交,可以說,能得文徵明做朋友,是唐伯虎一生之幸。 自從跟弟弟唐申分家後,唐伯虎便不願回皋橋舊居,他時而寄居寺廟,時而去朋友家裡打秋風。但這樣四處漂泊,終非長久之計,於是打算營造一處自己的居所。 唐伯虎看中的是皋橋西北廖家巷裡雙荷池旁的桃花塢,這裡原是北宋章質夫所築別墅的一部分,因多栽桃李,成了當地人游春賞花的好去處,到了明代,這裡已經成了菜地和花園了。 弘治十八年(1505)年三月,唐伯虎三十六歲,他看到桃花塢的風景,但已經想像自己的新居的樣子,並寫下了《桃花庵歌》。

3、寧王來聘 唐伯虎在《桃花庵歌》中說:「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 但他自己真的看穿了嗎? 顯然不是。 唐伯虎的瘋癲,只是人生失意時無可奈何的佯狂,實際只要一有機會,他還是希望能有所作為。 這不,機會來了。

正德九年(1514)夏天,遠在江西南昌的寧王朱宸濠,寄來重金,聘請唐伯虎入幕。 寧王朱宸濠,素有狼子野心,他恢復了被廢除的護衛,同時建立陽春書院,招攬天下賢士,為他日後起兵製造天下歸心的輿論。 跟唐伯虎一起接到聘書的吳中文士還有文徵明、謝時臣、章文等人,除了文徵明,他們都接受了寧王的聘書。對於為什麼不接受寧王的聘書, 文徵明說:「豈有所為如是,而能久安藩服者耶?」意思是,像寧王這樣的作為,哪裡是能安心當個藩王的人。顯然,文徵明繼承了父親文林的識人之術,他一眼看出了寧王的狼子野心。 唐伯虎雖然猶豫,但他最終還是接受了聘書。 唐伯虎到寧王幕府後,寧王「處以別館,待之甚厚」,唐伯虎除了跟寧王談詩論畫,就是參加一些應酬與遊覽。在寧王府中,唐伯虎漸漸看出了寧王的狼子野心。 寧王朱宸濠,一方面招攬天下名士,擺出禮賢下士的姿態,另一方面招兵買馬,囤積糧草,為日後起兵做準備。這些唐伯虎看在眼裡,驚在心裡。寧王一旦起兵,唐伯虎作為幕僚,免不了殺頭的罪。 於是,唐伯虎只好設法從寧王幕府中安全脫身,關於唐伯虎是怎樣脫身的,目前有不同的說法,王世貞說,唐伯虎看出寧王謀反意圖後,便裝瘋賣傻,每當寧王派使者來找他,他就「縱酒箕踞漫罵」,甚至赤身裸體露出陰私,寧王覺得他真的瘋了,就放了他。 我想寧王不至於看不出唐伯虎是不是裝瘋,但唐伯虎對他來說並不重要,所以就放了他。

正德十年(1515)三月中旬,唐伯虎回到了桃花塢。回來後,唐伯虎休整了一段時間,才回過神來。此時,他又想起了的好友文徵明,他與自己同樣接到寧王聘書,卻有先見之明,拒絕受聘,經歷此事,唐伯虎對文徵明徹底心服。 文徵明一生參加九次鄉試都沒中,而自己第一參加鄉試就中了解元,但文徵明雖考不中,但其文章德行為天下所重,而自己卻在會試中留下了難以洗清的人生污點。 兩人同時接到寧王聘書,但文徵明的識人之明,讓他免遭禍害,而唐伯虎又多了一個人生污點,而且將來可能帶來殺身之禍。 於是,唐伯虎給文徵明寫了一封「檢討信」《又與文徵明書》。在信中,說文徵明「雖萬變於前,而有不可動者」,雖然文徵明比自己小八個月,但他願拜文徵明為師,並說:「非詞伏(服)也,蓋心伏(服)也。」

4、淒涼逝世 對於唐伯虎的風流,駱玉明在《縱放悲歌》中說:「 唐寅的放浪行為之中,深蘊著巨大的痛苦與無奈,以及對社會統治力量表示蔑視的態度。……唐寅的行為,是一個天賦極高、真誠熱情的人受畸形社會壓迫的結果。」 少年時的唐伯虎,因為對假道學不滿,所以故意以荒唐怪誕的行為來反抗。中年時的唐伯虎,經歷科場案,人生跌到谷底,他找不到出路,只能通過酒色來麻醉自己的精神。到了晚年,又做了反賊的幕僚,人生處於驚懼之中,唯有縱情聲色,來釋放內心的恐懼。 大概四十五歲左右,唐伯虎娶了第三任妻子,大概是想延續唐家香火,可是只生了一個女兒,後來嫁給王寵的兒子。 五十多歲的時候,唐伯虎還夢到自己再次進入科舉考場,醒後寫了一首詩,道出了他晚年的心境: 二十年余別帝鄉,夜來忽夢下科場。 雞蟲得失心尤悸,筆硯飄零業已荒。 自分已無三品料,若為空惹一番忙。 鐘聲敲破邯鄲景,仍舊殘燈照半床。 二十年後,夢到科場,還會「心尤悸」,可見當年的科考案對唐伯虎造成了多大的心理陰影。

晚年,唐伯虎疾病纏身,他說「老我近來多肺疾」,大概是得了肺病。 嘉靖二年(1524)十二月初二日,唐伯虎帶著一生的遺憾,在貧病中死去。在人生最後的節點上,唐伯虎寫下了一首絕命詩: 生在人間有散場,死歸地府又何妨。 陽間地府俱相似,只當漂流在異鄉。 一個憤世嫉俗、坎坷失意的唐伯虎死了,另一個風流多情的唐伯虎卻在民間活了,五百年後,唐伯虎點秋香人盡皆知,但多少人知道,唐伯虎曾被妻子看不起,同樣也被當時的人看不起。 本文為一點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3968d6b33035c2e287b1bce1737d7fd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