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的筆形,在文字學意義上指的是結 構成漢字的不同筆畫。而設計學意義上 的筆形則指的是筆畫的設計形態,如橫畫的筆形就有多種形態。對於字體設計 而言,筆形是一套字體與另一套顯著區別開來的重要特徵,就如同一個物體與 另一個同類物體用以區分的明顯體態特徵。
筆形塑造是漢字字體設計的最關鍵步驟,它不但決定了字體的風格走向,更是漢字易讀性的 重要標誌。
筆形設計影響字體的風格塑造
書聖王羲之《筆勢論十二章》說:「一點失所, 若美人之病一目;一畫失節,如壯士之折一 肱。」設計一款好的字體,必然需要有好的筆 形設計,這就像蓋房子先要將樑柱、牆石處理 完美一樣,一字之中若有一個筆畫設計不協調, 如同美人病了一目,瞬間式微。
> 上海字研室的仿宋體、黑體、楷體筆形設計(圖片來源:中國印刷及設備器材工業協會編,印刷科技實用手冊,印刷工業出版社,1992)
漢字的基本筆畫共有三十餘個,東晉時衛夫人寫《筆陣圖》,將之分為七類,後歐陽詢《八決》 又增一類,成為八類:「點」如高峰之墜石,「臥 鉤」似長空之初月,「橫」若千里之陣雲,「豎」 如萬歲之枯藤,「斜鉤」勁松倒折,落掛石崖, 「橫折鉤」如萬鈞之弩發,「撇」利劍截斷犀象 之角牙,「捺」一波常三過筆。
這些描述很形象的道出了漢字基本筆畫美感的要旨,點要有高峰墜石之勢,臥勾要有初月的弧度,而橫要有如長長的陣雲的起伏。這些 要旨,即便是最沒有點畫美感的黑體字也應遵守,例如捺筆要有一波三折的起伏才能顯得靈動有勢。
字體設計中,筆形也是必須事先確定的,一經定下,字體的風格便定下大半。比如上海字研室在設計前提取出楷體、宋體、黑體的筆形, 應用在仿宋體、黑體、楷體的筆形設計上。一 般來說黑體的筆形類型最少,楷體為多,因為黑體極大的統一了筆形,減少了變化。再比如宋 體中「十」字的設計,不同的筆形粗細設計使得 二十五個「十」字表現出不同的表情,各有各的美感。而這二十五種變化還沒有加上筆畫起至部位的變化,事實上,筆畫起止部分的變化才 是風格最重要的塑造者。《永字八法》說:「一 字之法,貴在結構。一筆之法,妙在起止。」對 於筆畫起止部分的處理尤為關鍵。
> 宋體的多種筆形設計
我們將常用的不同宋體橫畫集合在一起,觀察 其筆畫末尾部分的裝飾角,大小、角度、線的弧 度各個不同,再與不同的粗細變化結合在一起, 字體的風格也就變化多端了。
再比如筆者製圖的三款骨架結構完全相同的 字,這三款字重心位置、大小比例俱來自同一 個骨架,但是筆形截然不同,形成的觀感就是完全不同的字體。而如果筆形相同,重心不同、 寬扁比例不同或者粗細不同,則相差不大,感 覺是一個字族的字。可見,筆形對於風格塑造 具有決定性意義。
筆形設計影響文字的適讀性
單字如果沒有自身形態特徵,每一個字形狀差 不多,並且筆劃結構單調,近乎幾何或圖案形式,格式一律,那麼排在一起就很容易混同,這 樣的文字不易識別且容易引起混亂,讀起來也就相當費力。為此,有必要使每個字的筆劃儘可能具有一定的特點,顯示出強弱高低,以加 強字的整體氣勢。西文字體在這一方面使用襯 線,筆劃的起點和結尾都很分明,還在字體上 突出筆劃的重點,使得字母的易讀性增加。漢字也應在起筆、末筆、鉤和撇、點、字肩等處使 字形具備一定的特點和變化,從而使字體更加便於閱讀。
日本字體研究者今井直一也說:「以圖案的、幾 何學的單調並列交錯筆畫所構成的文字,缺乏彼此識別的標誌,就很容易混同。為使有特徵,就要有粗細變化、有突出的特徵筆畫。西洋文字的裝飾線的作用是可參考的。」
> 三款字重心位置、大小比例俱來自同一個骨架,但是筆形截然不同,形成的觀感就是完全不同的字體。(圖片來源:筆者製圖)
比如說漢字隸變的形成就是為了改變篆書筆形 沒有形態特徵的問題,增加了「蠶頭雁尾」的變化。漢隸單字的最後一筆往往是燕尾最為粗重的一筆,書寫者在完成這個雁尾的時候猶如畫下「休止符」。這改變了以往篆書無休無止的筆形感受,加強了符號特徵,便於人們識讀。如 果把「蠶頭雁尾」筆形去除,則識別特徵銳減。 後人根據漢隸的書寫痕跡,歸納出另一個有利於識別的規則——「雁不雙飛」,即一個字中只有一個「雁尾」這樣的重筆,這使得單字的特徵更為明顯,看到一個「雁尾」就可以意識到這是一個獨立的單字,不容易與它字混同。 當然,不適當的、過度的筆形設計也會增加辨識的難度。類似綜藝體、娃娃體、竹節體這樣 的筆形,有了新奇之意,卻使得字形模糊,識 別度降低。而黑體這樣絕少修飾的筆形也是 不太適合正文閱讀的。日本設計師小宮山博史在《黑體字的現狀與未來新世界的構建》一 文中便寫道:「黑體的線條造成空間的極度方正,穩定卻缺少變化和節奏。在小尺寸黑體排成的長文章中,線條間的白空間會顯得狹窄, 從而在識別中增加對眼睛的刺激,使人們感到難以閱讀。」
筆形是漢字字體書寫性傳承的表征
漢字有著無以倫比的書寫傳承,這種傳承在現 代漢字正文字體設計中顯而易見,楷體、仿宋體 是毋庸置疑的書寫性文字,宋體的起筆、收筆、 轉筆、捺筆、點法都是來自書寫體的轉變,就是 無甚變化的黑體字在設計之初也是極力希望能 對傳統筆形有所保留。
上海字研室的老一輩設計師、字體設計非遺傳 承人徐學成在他的文章《『黑二』字體有哪些特 征》中回憶黑二體的筆形設計時,就寫到:「黑 二體風格的形成,其筆畫形態起了主要作用。 因為其筆畫形態和裝飾體現了漢字書寫時的起筆和收筆的韻味,在橫豎筆畫的兩端加有喇叭口的裝飾。一是表示漢字書寫時的起筆和收筆,其次是使字形更端莊穩重。在挑、點、撇、 捺、勾的形態上,似有漢字書寫的筆意,體現中國漢字的民族形式,造就了鮮明的風格」。
> 華文細黑的結構分析(圖片來源:華文字型檔提供)
我們仔細分析來自黑二的華文黑體的筆形特徵,就能驗證徐學成老先生所說,豎筆、撇筆的起筆部分極力模仿了書寫的痕跡,小小的 裝飾角左小而右大,弧線柔和,平捺一波三折的變化更是從粗到細再到粗,完全符合書寫筆意。即便是橫畫,也有書寫意味的保留:漢 字正楷書寫時橫畫通常都表現出兩頭粗中間細的狀態,宋體將起筆收筆變成了裝飾角而取消了中間筆形的粗細變化,黑體只不過將 兩頭的裝飾角極力縮小並保留中間的筆畫粗細變化。
可見,對於黑體字筆劃兩端的所謂「喇叭口」本 來就是一種筆形設計,有必要對於目前那些從 結果推導的錯誤說法進行糾正。這些錯誤的看 法,有一種解釋「喇叭口」是為了彌補字體筆劃 的視錯覺而對筆划進行強調,更有一種說法, 認為是為減少溢墨現象對筆劃清晰度的影響, 增強字體在小字號時的識別性,特意放大線條 兩頭。這兩種說法都是筆形設計的附帶結果, 是這種筆形設計帶來的有益的視覺效果,而非 最初的設計來源。
在此我們可以引用小宮山博史的話進一步說明字體設計與傳統的關係:「明朝體(宋體)具有 高度樣式化的造型,更為重要的是它仍然維持 著毛筆手寫所形成的粗細變化、運筆特徵及基本要素的形態,而且沒有失去構成『行』的文字 群中,由大小、字重的濃淡、線條的長短相糅合而形成的,只能用『呼吸的節奏』來形容的獨特氛圍,正是這些才使明朝體能夠捕捉人們內心最深處的感受。」
結語
漢字字體風格的形成受到筆形特徵、中宮形 態、重心位置、字面形態等要素的影響。這其 中,筆形是首先需要考慮的。筆形的不同決定了 字體風格的不同,更進一步影響到字體的易讀 性。同時,筆形也是漢字字體書寫性傳承的重 要體現。充分重視筆形設計是做好漢字字體設 計的第一步,也是關鍵的一步。(編輯:九月)
(作者為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副教授、博士)
文 Article > 王靜艷 Wang Jingy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