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籍里的端午,做龍舟步搖漆扇,「我們的節日·端午」很精彩

2024-06-09     上觀新聞

「誰知道端午的來歷?」6月9日上午,順著「我們的節日·端午」指示牌走進上圖東館7樓的一間研討室,小讀者們圍坐成兩桌,也有成人讀者散落其間,美術文獻館館員柴小山的話音剛落,幾個小手舉了起來。被點到的男孩完整地講完了屈原的故事,柴小山又補充了與伍子胥和曹娥相關的故事。「有些是過去了解的,複習了一遍,激活了文化記憶,有些是新增長的知識。」一位陪孩子前來的父親連稱:「很有收穫。」

活動現場 施晨露攝

「我們的節日」系列是上海圖書館閱讀季(2024-2025)「尋文脈:探中華文化之源」板塊的重要活動,結合中國傳統節日與節氣文化,將民宿知識、文化智慧以豐富多彩的創意形式在圖書館的各個空間場域呈現,探索傳統文化的現代表達,為讀者提供體驗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平台。

端午活動由美術文獻館與閱讀推廣中心聯手策劃,報名讀者聆聽主題講座「傳統書寫文化里的端午」後,獲取相關古籍知識,由此展開「端午技能挑戰」,尋找線索,根據所尋道具完成個性端午手作「彩船爭標——『書法龍舟』製作」與「步搖生花——古代步搖髮釵手工」。

柴小山主講的講座由「漢字溯端午」「古籍說端午」「翰墨寫端午」三個部分展開,先從西晉《風土記》中對「端午」的最早記載出發,從文字學釋義的角度詳解「耑」「午」二字的由來,再通過古籍里對端午習俗的記載,為讀者科普古人的端午節俗。從南朝的《荊楚歲時記》與宋人的《歲時廣記》中,不難發現吃粽子、賽龍舟這些當下常見的端午習俗由來已久。三件與端午節有關的書法作品——東晉王羲之的《曹娥碑》章法自然、筆力勁健,結字跌宕有致;明代文徵明的巨幅巨作《端午賜扇》用筆一絲不苟,提按頓挫氣勢連貫;清代王鐸的書法作品用筆上下跳躍、縱橫飄忽。

活動現場 施晨露攝

端午節源於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早至春秋之前,江浙地區就有在農曆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龍圖騰祭祀的習俗。唐宋之時,始興龍舟爭標之競賽。以聲勢壯觀論,時至今日,賽龍舟已是遍布我國江蘇、浙江、上海、安徽、陝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福建、廣東、江西等地的端午「固定節目」。

端午節上海龍舟大賽鳳凰船由女性操槳。上圖資料圖片

端午節上海龍舟大賽激烈戰況。上圖資料圖片

報名讀者分為兩組,分別體驗手工龍舟與步搖髮釵製作。手工袖珍龍舟製作完後,選擇喜歡的吉語內容與書風字體,在館員指導下書寫於龍舟上,就成為滿載節日祝願的「書法龍舟」。

製作「龍舟」 施晨露攝

書寫端午祝福語 施晨露攝

步搖是中國古代婦女的重要頭飾之一,文獻中最早出現步搖是在戰國時期宋玉《風賦》中「主人之女,垂珠步搖」,步則搖動是步搖最明顯的特點,兩漢時期,步搖興起,到了魏晉南北朝,婦女佩戴步搖之風達到鼎盛,成為常見的頭飾。江南地區,端午時婦女佩戴的「健人」即來源於古代步搖。「90後」工程師塗小姐第一個完成手工步搖,特意穿著旗袍來的她盤起髮髻,插上步搖,引來一陣稱讚。

在製作手工龍舟的親子檔中也有一位頭髮花白的讀者何女士,家住虹口區的她笑道:「退休了,圖書館的活動很精彩,以前只知道屈原和伍子胥的故事,今天又長了知識,做手工也是練腦子。」

製作步搖 施晨露攝

插上自己製作的步搖 施晨露攝

完成「龍舟」 施晨露攝

端午前後,還有畫扇、贈扇的習俗。完成龍舟和步搖後,大家又在製作漆扇的攤位前排起隊,往水桶里注入自己喜歡的五彩顏料,浸入扇子,看五彩「爬」滿整個扇面,總能引起一陣驚嘆。

色彩各異的「漆扇」 施晨露攝

色彩各異的「漆扇」 施晨露攝

「去年端午節美術文獻館發起的『書法粽子』活動時隔許久還有讀者津津樂道。年日輪迴,傳統節日與節俗依舊煥發著獨特魅力,上圖東館的節日主題讀者活動將在傳統文化藝術的堅實基礎上,不斷豐富,不斷更新。」上圖東館歷史文獻中心文獻保護修復部副主任敏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38750d3a0ada60049b05de770c3b3b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