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贈險、0.6元/月就有百萬保額? 警惕網際網路保險「魔方業務」

2024-09-11   第一財經

[ 為何近期「魔方業務」「首月X元」等有捲土重來的跡象?華南一名保險機構從業者表示,與常規的廣告投放相比,首期低價或免費贈險是轉化率最高的營銷口徑,相當於「鉤子」或「引線」,將對保險產品有需求的人群在短時間裡攬入「蓄客池」,再通過不斷觸達客戶引導其購買真正的主力產品。監管嚴控之下,規模較大的機構基本已調整策略,但一些中小保險中介機構容易鋌而走險。 ]

「買了一份6毛錢的保險,實際一年需要繳納300多元。」在廣東工作的李明(化名)最近碰到了點煩心事。在一個月前,他收到電話稱目前一款保險產品有專屬活動,僅需0.6元/月就可以有百萬元保額。李明以為是此前購買的一款保險的贈品,便稀里糊塗操作後開了一款新保險,最終價格遠超預計,取消還困難重重。

這並非個例,近期,有多名投資者向第一財經記者反映,被監管叫停的「首月0元」保險,又以「首月0.6元」、免費贈險等形式捲土重來,不少投資者被誤導,買入了遠超預計金額的保險產品。

保險行業人士認為,與傳統的廣告投放相比,首期低價或免費贈險是轉化率最高的營銷方式之一,相當於「鉤子」或「引線」,可以快速定位目標人群,隨後精準高頻觸達。投資者可能易受首月價格誤導,最終繳納高於預計的保費,也可能被引入「蓄客池」,再被頻繁引導升級保險產品。

「首月0.6元」營銷噱頭再起

記者以「0元保險」為關鍵詞在多家社交平台上搜索,發現直接宣傳「首月0元」的廣告不多。但有投資者向記者反映,近期在市面上這類產品確實存在,只是較少在社交平台高調宣傳,大多通過簡訊、電話、定向推送等形式隱蔽傳播。

記者實測這類產品,在看似高性價比的外衣下,產品銷售過程中存在多處不規範之處。

在上述文件中,除了常規的保險購買文件,還有保險經紀機構的《自主重新投保及授權代扣服務協議》隱藏其中。這份協議顯示,投資者授權安行天下保險經紀(上海)有限公司(下稱「安行經紀」)就購買保險產品的保費支付事宜執行代扣服務,從本人綁定的銀行帳戶、第三方支付平台帳戶中托收相應資金。其中包括每月需支付的保費、自主重新投保時支付的保費等。這意味著,如果客戶沒有仔細打開文件閱讀,很有可能在實際不知情的情況下,與該保險經紀達成自動扣款的協議。

另外,部分產品的實際價格可能也並非0.6元/月。雖然記者在實測過程中沒有實際購買上述產品。但一名在今年6月購買過星火保某款產品的投資者王婷(化名)告訴記者,自己購買的產品宣稱0.6元/月,實際卻每月扣費14元,0.6元僅為首月優惠。

一名網際網路保險人士告訴記者,首月減免是許多網際網路平台慣用的營銷套路,並不鮮見,但是用在保險這類金融產品上爭議很大,存在較大的合規性風險。而且首月雖然只要幾毛錢,但保險一般都有一定的等待期,這也意味著首月交的保費本身「含金量」也不大。

此外,王婷告訴記者,在費盡周折取消自動扣費後,她在接下來一個月時間內開始密集收到營銷消息轟炸。「大多是簡訊和人工智慧電話,都是邀請再次購買這款產品。」她說。

王婷的經歷並非個例。記者以「0元保險」為關鍵詞在某大型投訴平台上搜索。近一個月內有近百條投訴,投訴內容涉及誘導消費、強制扣費、電話信息騷擾等,涉及多家保險經紀機構。

輿論發酵後,10日,記者再次登錄相關網站查詢時發現,上述0.6元保險的廣告頁面已經取消,相關保險產品目前也已顯示實際投保價格。

免費贈險?「魔方業務」的連環套路

除暫時熄火的「首月0.6元」產品外,記者注意到目前部分機構也利用免費贈險誘導客戶升級保險產品額度。

一般業內將這種通過免費贈險或以低保費、低保額、高免賠的保險來獲客,進而引導客戶「升級」保障或投保其他保險的行為稱為「魔方業務」。

記者從「星火保」的某篇公眾號推廣文章跳轉後進入一款保險產品推廣頁面,宣稱可以憑手機號免費領取賠付金額100萬元的家庭意外險。

點擊免費領取後,該平台短暫出現了一秒左右領取成功的頁面,就強制彈出另一款防癌險產品。投資者較為容易誤解還在進行此前免費領取的步驟,從而購買所謂的「升級」保險產品。

在記者放棄購買升級產品後,該公司多次通過簡訊、電話等形式觸達,稱當前的保障額度不足,建議消費者升級產品。

據多份客戶告知書,星火保平台的運營主體為安行經紀。針對上述首月0.6元、免費贈險後邀請升級等營銷方式,記者向該公司郵箱發送採訪函,截至發稿前暫無回復。

監管從嚴

此前,監管已多次出台規定約束保險經紀機構銷售行為。

早在2020年,原中國銀保監會消費者權益保護局已就「首月0元」「首月1元」等欺騙投保人問題,對多家保險公司、經紀機構予以通報和處罰。

2023年7月,據媒體報道,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深圳監管局向轄內各財險公司發布《關於個別短期健康險業務中存在問題及相關風險的通報》,稱個別財險公司將低保費或免費贈送的低保額、高免賠重疾險作為「引線」保險方案進行獲客,進而引導其「升級」投保常規醫療險或重疾險。要求已開展的公司要進一步自查整改、嚴肅內部問責。

2023年11月6日,針對短期健康險,監管部門發布《關於進一步做好短期健康保險業務有關事項的通知》,新增了對網際網路銷售平台的相關要求。要求各保險公司應當切實履行主體責任,加強第三方銷售渠道管理。

同日,監管部門還發布了《關於短期健康保險產品有關風險的提示》,要求在銷售時應對產品的免賠額、免賠責任、賠付比例、退保約定、保費繳納方式等重要內容向消費者進行清晰告知和提示。不應使用「保費低至(最低)X元」「每月X元起」「保障高至(最高)X萬」,以及「低至(最低)」「起」「高至(最高)」等詞彙進行不當宣傳。

監管三令五申,此類業務一度收斂並在市場難覓蹤跡。

為何近期「魔方業務」「首月X元」等有捲土重來的跡象?華南一名保險機構從業者表示,與常規的廣告投放相比,首期低價或免費贈險是轉化率最高的營銷口徑,相當於「鉤子」或「引線」,將對保險產品有需求的人群在短時間裡攬入「蓄客池」,再通過不斷觸達客戶引導其購買真正的主力產品。監管嚴控之下,規模較大的機構基本已調整策略,但一些中小保險中介機構容易鋌而走險。 「部分中小型保險經紀機構客戶積累不多,又都是代銷產品,也基本沒有用戶黏性,想要在競爭激烈的保險市場分一杯羹,可能就會劍走偏鋒,採取這類手段攬客甚至誤導客戶。」上述人士稱。 有業內人士認為,網際網路保險的優勢在於購險快捷方便,但不可過多省略必要步驟或打造營銷噱頭吸引流量,盲目追求銷售規模。長期來看,機構在產品或營銷方式創新的同時更應注重合規底線,不可一味拼流量來謀求短期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