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 甜
寒露是二十四個節氣中最先出現「寒」這個字眼的節氣。在這個時間節點,天氣將由涼爽漸漸轉變為寒冷,早晚溫差明顯,秋燥亦甚。寒露養生,當滋陰潤肺、固護陽氣。
寒露時節,自然界萬物枯萎,雨水漸少,秋燥明顯,人體出現「津干液燥」徵象,如口唇、鼻咽乾燥,皮膚乾裂,大便秘結等,此時宜潤肺益胃。肺屬金,胃屬土,培土生金,注意暖胃;肺為嬌髒,喜潤惡燥,少吃辣味和生冷食物,多吃酸性和熱飲以及熱軟食物。
日常飲食應選擇滋養陰液、健脾和胃的食物,比如蓮藕、山藥、銀耳、百合、紅棗、粳米、蓮子、枸杞、芝麻、蜂蜜、梨子、柿子、香蕉等,減少像辣椒、蔥姜這類辛辣之品的攝入。
同時,天氣轉寒,脾胃尚未適應節氣變化,不應肆意進食火鍋、燒烤等肥甘厚味,容易導致脾胃運化不利,痰濕內生化火,更加損傷體內津液。此外,還應當及時補充水分。
時至秋日,人體氣血運行也隨「秋收」之氣而內斂,並逐漸向「冬藏」過渡。故養生家主張秋三月「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肺志安寧,收斂神氣。寒露時節,晝夜溫差較大,養生應順應自然,注意保暖,特別是足部、腰部、頸項,「可以養成睡前泡腳的習慣,有利於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睡眠質量」。此外,寒露後,氣溫下降,空氣乾燥,感冒發病率上升,日常應保持室內通風,每天通風時間應大於30分鐘。
堅持體育鍛鍊也是養生必不可少的一環。可以根據個人的喜好和體質選擇合適的鍛鍊方式,例如打球、跳繩、騎行、太極、瑜伽等。
寒露之後,草木槁枯,寒風蕭瑟,人們容易情緒低落,精神調養不容忽視。此時肺金容易克伐肝木,導致肝氣不舒,出現情緒不穩,甚至煩躁、發怒、焦慮等,要注意控制情緒,維持良好的心態,多做開心喜好之事,避免傷感。如果有了不良的情緒也要及時宣洩出來,因勢利導,培養樂觀豁達之心,讓心情保持平靜祥和,樂觀豁達。
宋代養生學家陳直說:「秋時淒風慘雨,老人多動傷感,若顏色不樂,便須多方誘說,使役其心神,則忘其秋思。」意思就是寒露時節,秋風蕭瑟,萬物凋零,常常使人觸景傷情,而憂悲之情最易傷肺。因此,大家可以多培養一些興趣愛好,轉移注意力,及時宣洩積鬱之情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