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喜馬拉雅APP百家講壇的精品課程《崇禎那些年》
編輯|檸心榭
中國歷史太長,君主專制的時間加在一起幾乎超過2000年。要說哪個皇帝最優秀,那可能也難以衡量。但要說哪個皇帝最倒霉,結論可能就只會集中在那幾個了。要我說,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禎肯定是其中一個。十七年宵衣旰食,不寵嬪妃,不觀歌舞,拼盡全力想將祖宗基業繼續下去,奈何祖宗不修,他再想強出頭,也沒什麼用。
北京景山公園的萬壽山腳下,有一塊石碑,上面刻著「明思宗殉國處」。中國歷史上皇帝雖多,但是以身殉社稷的卻絕無僅有。明思宗朱由檢,勵精圖治,以身殉國,不得不說,是個明君。可惜,大廈將傾,無力回天。
是勵精圖治還是剛愎自用
明思宗朱由檢,因年號崇禎,又稱崇禎皇帝。作為大明王朝的最後一任皇帝,他從熹宗手裡接過的,是一個江河日下、風雨飄搖的爛攤子。如果你在史書里尋找,會發現關於他的記載其實很正面。繼位後大力剷除閹黨,勤於政事,生活節儉,曾六下罪己詔,為了國家可謂是殫精竭慮。他大概是明朝皇帝中嬪妃第二少的,畢竟明孝宗跟張皇后感情好,是自己不願意納妃的。
但是崇禎皇帝不一樣,他沒時間。魏忠賢在熹宗朝隻手遮天,號稱九千歲,並立孔廟。在朝中排除異己,專斷國政,以致人們「只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上」。到了崇禎時,閹黨已經是很大的政治勢力了。崇禎即位後大力剷除閹黨:天啟七年十一月,貶魏忠賢鳳陽守陵,旋之下令逮治;五天後魏忠賢自縊而死。崇禎帝下令磔其屍於河間。此案共剷除閹黨勢力二百六十餘人,處死、被貶、戍守,徹底剷除閹黨給了大明王朝前進下去的動力。
此後,他還重新啟用被打壓的官員,比如任用袁崇煥為兵部尚書,還賜予尚方寶劍。表面上看,這些政舉都十分有益,那麼明朝為何還是亡了呢?這就要從崇禎皇帝的身世說起。
現代人都喜歡將一個人的性格特點與原生家庭的相關問題聯繫在一起,如果按照這個思路,崇禎皇帝的原生家庭問題相當大。他的生父是明光宗朱常洛,這貨有多荒誕離奇,想必大傢伙也都知道。
本來光宗就不招他爹神宗喜歡,再加上死得早,又不太喜歡崇禎的親娘,所以崇禎的童年挺不幸福的。五歲時,其母劉氏得罪,被其父下令杖殺,朱由檢交由庶母西李撫養。數年後西李生了女兒,照管不過來,改由另一庶母東李撫養至成人。直到他哥哥朱由校繼承皇位,才封他做了信王。
本來皇位也沒他什麼事,不過明熹宗可真是名副其實的熹啊。死後無子,只能兄終弟及。這下天下就落在信王身上了。他要是個天縱英才也就罷了,可惜也跟明朝的大多數皇子一樣,沒什麼學識。他確實勤政愛民,為天下蒼生憂心。但是大概是從小不受人待見,養成了極度自卑的心理,外部表現為剛愎自用,妄自尊大。他既無治國之謀,又無任人之術,加上他嚴苛、猜忌、多疑,對大臣動輒怒斥、問罪、砍頭、凌遲,基本上來說是個暴君。
眼高手低,才智不足
崇禎皇帝無疑是個志向遠大的皇帝。為了他的志向,他也勵精圖治,也殺伐決斷。也正因如此,他看不起朝中的每個大臣,覺得他們無用。所以他在遺書里也寫了,他不是亡國之君,可大臣們卻都是亡國之臣。在位十七年換十七個內閣首輔,可見這個領導本身並不是個睿智有本事的人。他不停地淘汰人才,造成國家人才匱乏,無人可用。君臣關係緊張,幾乎已經到了道路以目的程度。這在嘉靖朝也是不曾發生的情況。
《明史》說他:「且性多疑而任察,好剛而尚氣。任察則苛刻寡恩,尚氣則急遽失措。」所以雖然他非常努力地想要填補帝國的傷口,但是也於事無補。用錯了方法,只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而對於他,史學界也一直以同情為主,而對他的為政舉措卻並沒有太多認可。他有責任感也有雄心,只是囿於自己本身的資質問題,所以才難有起色。
所謂非亡國之君而當亡國之運,很大程度上也是前代不修造成的。畢竟神宗、光宗、熹宗確實在國事上有很大的問題。想一個人力挽狂瀾,又沒有過人的才智,也只能是眼高手低,毫無建樹。崇禎的十七年,拆東牆補西牆,雙拳難敵四手,疲於奔命。最終卻連年災荒,戰亂四起,朝不保夕。加上崇禎帝求治心切,生性多疑,剛愎自用,獨斷專行。明朝的這座破房子,終究還是塌了。
李自成起事,清軍入關,一切大勢已去。悲劇的崇禎皇帝,只能匆匆上了萬壽山。那裡能看見恢弘的紫禁城。最後一次,看看他的家國,然後狠心赴死。為君死社稷,這本是一個君王應有的責任。
關於主播:
百家講壇,建構時代常識,享受智慧人生。欄目選材廣泛,曾涉及文化、生物、醫學、經濟、軍事等各個方面,現多以文化題材為主,並較多涉及中國歷史、中國文化。具有科普歷史知識及深入點評講解的作用。一起走進歷史,走進文化。
關於喜馬拉雅:
有聲圖書館,中國知名音頻平台,5.3億用戶的共同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