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母親家中遇害,父子倆互相猜忌,20年後破案兇手卻自殺了

2022-10-05     晴捺生活

原標題:案例:母親家中遇害,父子倆互相猜忌,20年後破案兇手卻自殺了

社會對於絕大部分人來說是複雜且艱難的,很多人在社會上生存都是小心翼翼,特別是對於生意人來說,往往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就會因為損害了其他人的利益,從而引發矛盾。而上海的一位家庭主婦,就是在知人知面不知心的情況下,被人殺害在家中。

2001年上海一母親被殺

沈蓓和劉某是一對恩愛的夫妻,兩人在上海定居,並育有一個18歲的兒子,在外人看來這個家庭生活幸福,事業也是蒸蒸日上。夫妻二人感情很好,但是父親和兒子的關係卻不怎麼和睦,但是兒子因為外表英俊,個子又高,深得周圍人的喜歡。

但是平靜的生活在2001年的某天被打破了,在某天下午,兒子表示自己要去同學家玩,跟母親說了一聲就出門了。但是當下午五六點的時候,劉某在門口喊著沈蓓開門,但是久久沒有回應,這讓劉某起了疑心。

對於這個家庭來說,妻子是非常賢惠的,總會在丈夫下班前就提前回家,準備好飯菜,但是今天卻無人應答。當丈夫打開門,衝進家的時候,發現妻子在臥室的床上,已經失去了生命。這讓劉某十分驚恐,趕緊報了警。

當警方來到家裡的時候,發現整個家裡的環境十分整潔,而且家中沒有損失任何的財物,甚至連沈蓓的衣物也沒有被破壞,不符合情殺或者財殺。

而在茶几上泡好的烏龍茶,代表這個人一定是沈蓓的熟人,畢竟作為一個家庭主婦,該有的風險意識還是存在的。

劉某趕緊把事情告知了兒子,兒子也立刻趕回了家中,面對母親的慘狀,兒子和丈夫都十分痛苦,迫切的需要警方找到兇手和殺人動機。但是因為父子兩人關係很差, 甚至開始互相猜忌,懷疑對方。

但是從熟人這一角度來排查,範圍太廣了,畢竟是生意人,夫妻倆的朋友十分多。正當案件陷入焦灼的時候,劉某表示在案發當天,有一名上海口音的人給他打過電話,而鄰居也表示確實有這樣一個人來到過劉某家裡,但是並沒有看清楚這個人的外貌。

20後破案時,兇手已經自殺

而劉思佳也表示當天自己接到了所謂上海口音男子的電話,但是聲稱是找劉某的,但是查明電話來源的時候,發現是公用電話打來的。偵查到這裡陷入了僵局,直到2002年警方又接到了一個報案,是一名叫高靜的女子被殺害在了家中,而死法和沈蓓完全一樣。

這明顯就是一起有預謀的案件,同樣警方在偵查的過程中,也有人舉證說有上海口音的男子來到了高靜的家裡,甚至有目擊人表示自己看見了他的樣貌,並大致給描述了出來。

雖然有了人物畫像,但是尋找到兇手也是大海撈針,遲遲沒有進展。而劉某也因為終日沉浸在妻子去世的悲痛中,在2015年因為疾病去世了,直到他閉眼的最後一刻,對於妻子的死因也耿耿於懷。

但是案件直到20年後的2020年才了有突破性的進展,通過DNA檢測對比,警方終於鎖定了兇手。而兇手則是沈蓓兒子同學的父親楊建國。

於是警方立刻採取了行動,但是他們不知道的是,楊建國已經確診了胃癌,當警方破門而出的時候,發現他已經在家中自殺了。而在家中警方搜出了楊建國兒子的同學錄,而這也就是他能夠獲得受害人信息的關鍵因素。

但因為楊建國已經失去了生命,真正的動機沒有人能知道,而楊建國其實是沈蓓兒子同學的繼父,但是在20年前,拿著畫像去班級里宣導的時候,並沒有人能認出來,這是什麼原因就不得而知了。

楊建國的行為無疑是惡劣的,而他的繼子是否存在隱瞞兇手的情況,還有待調查,但是已經失去了生命的兩位女子,再也回不來了。兇手的死亡讓案件終止審理,但是這個慘劇也讓人長了個教訓。

小編觀點

任何人都要時刻保持警惕的意識,畢竟自己的人生和財產安全,只有自己的決定,對於關係一般的朋友,輕易不要讓其到家裡來。

特別是對於異性而言,而提高防範,雖然害人之心不可有,但是防人之心不可無,也許自己是熱情好客,但是對方卻有著其他的想法,這會對自己人生產生極大的威脅。防患於未然總是沒有錯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37164534d2ab1322ab146a0ded5f68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