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訂條約都不用中文,是何原因?曾仕強說西方人永遠也不會懂

2023-12-16     歷史有看點

原標題:世界上訂條約都不用中文,是何原因?曾仕強說西方人永遠也不會懂

在中國境內的我們一直是以文化地理上面的博大精深而著稱,在不同的地理環境之中產生出來的不同人種造就了不同的文明,這些文明背後的地理文化又是中國人的一個巨大特點,無論是文明的數量還是思想文化到底有多少不同,我們都知道在這個過程之中是不可能缺少語言的,所以語言最開始的誕生其實是為了各個文明部落之間的交流,而中國人的語言從誕生髮展到今天正是見證了人類文明的進步和發展也是這個東方文化的一個結晶。

國學大師曾仕強對中文的看法

今天的世界並不是過去那種孤立無援,自我發展的一個世界,今天的世界實際上是一個聯合發展的時代,在這個時代裡面,很多國家的利益都是息息相關,誰也離不開誰,就像一架飛機從設計紙張到零部件的組裝可能需要世界上幾十個國家的參與才能完成,所以我們把這個時代稱呼為全球化的時代,在全球化的時代裡面,各個文明要想實現一種無障礙的溝通除去使用大家都會的語言又還有什麼其他方法呢?

正是因為全球化和各個文明的交流提高了語言在人類文明之中的重要性,語言成為了溝通世界上各個文明的一個中喲啊橋樑,可以讓不同文化生長之下的人互相了解對方,不過在這個互相了解的過程之中很多人都會發現,中文明明是從上古時期一直流傳到今天的一門重要語言文字,到今天全球人口之中的使用人數也是世界上最多的,那為什麼中文不是全世界通用的語言呢?

對於中文不是全世界通用的語言,我想這是有著中國人自身的因素在裡面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為中文的學習難度和其他語言相比實在是不知道高出了幾個檔次,第二個原因就是從明朝中後期的中國閉關鎖國失去了近代化歷史之中和世界列強一較高下的機會,所以今天的中國人努力向太空發展並不是閒著沒有事情做,而是因為我們知道自己三百多年之前沉醉於天朝上國之中,最後到清朝末年淪為了被瓜分的對象。

過去的我們放棄了大海和全地球,今天的我們不能再讓後代子孫因為今天的不作為而罵我們再次放棄了宇宙和星空。曾仕強是我們國家著名的國學大師,他在中國管理哲學和語言文學上面有著很深的造詣,他曾經在一檔電視採訪節目之中指出一個比較有趣味的情況就是全世界各個國家在簽訂條約的時候使用最多的明顯都是英文,而作為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中文卻遭受冷落,不是因為他們不知道中文,而是因為他們不敢使用中文來簽訂條約。至於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情況呢?曾仕強教授說這是中文發展歷史之中多種因素影響的一個重要結果。

中文的歷史原因

古代歷史之中領跑了東方文明幾千年的中國文明在近代歷史之中卻成為了一個落後者,比起英語近代歷史之中在全世界的傳播,中文的全球化明顯不夠,甚至在停滯和倒退,這其中最為重要的原因不是我們國家實力影響不夠,曾經的時候中文是世界上最高貴的語言,在整個東亞都是其他國家模仿和學習的對象,文史學家把這種情況叫做慕華現象。

可是導致今天中文在全世界影響力不如英文的最為主要原因除去近代歷史之中的失敗之外那就是我們對於中文的宣傳力度不夠,世界人民還不足夠了解我們中文的魅力和博大精深。要知道今天中國在世界上宣傳中文的主要機構就是「孔子學院」,整個世界上有兩百多個國家和地區,但孔子學院卻只有區區500多所。

這500多所孔子學院大部分都是位於歐美已開發國家之中的發達城市,很多國家像非洲拉丁美洲地區甚至沒有孔子學院。這就導致了一個明顯的兩極分化局面,很多外國人對於中文的熱愛也是一種發自內心的,但很煩惱的就是他們沒有專門的學習地方,他們的國家和城市之中沒有中國人教授中文文化的官方機構,正所謂旱的旱死,澇的澇死就是這個意思啦!

從15世紀開始一直到18世紀末期這三百年的時間裡面,中國正是處於明朝滅亡,清朝入關崛起的一個重要階段,中國人的封建王朝到達了巔峰,可巔峰之後就意味著要面臨一個低谷。這是東方世界的一個特徵,西方世界則是不同,從大航海時代以來,西方世界通過殖民掠奪了世界上絕大部分的財富,完成了原始的資本積累,將屬於他們自己的西方文化通過戰爭或者商業貿易的形式傳播到了全世界。

這個時候的明朝和清朝選擇了閉關鎖國,就像古代讀書人一樣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中國人那個時代錯過了太多,失去了將中文傳播到全世界的機會,那個時代的文化大爆炸不是中國人主導的,甚至都沒有參與進去,這真的是如同李鴻章所說是三千年以來未有之大變局啊。僅僅幾百年的時間裡面,世界上發生的巨大變化是過去幾千年都不曾有過的,歐洲世界的英語,法語,德語,西班牙語,俄語不斷的吸收世界上其他民族的語言,不斷地被簡化,最後通過這個過程走向了全球化。

我們會發現語言走向全球化的過程之中以英語最為成功,因為他犧牲掉了從中世界以來那種複雜的各國地方方言發音,沒有了過去的那種貴族英語和平民英語。複雜的變化規律被取消,數十種的動詞名詞變化被砍掉,所以英語在英國霸權的推動之中成為了世人眼中最為簡單的一門語言。再加上英國本身就是一個以海洋貿易立國的島國,所以我那種對於其他文化的包容和吸收使得英語成為了很多原始國家的母語!

漢語本身的特點

漢語作為在中國甚至於整個東亞傳播了數千年的文字,其實沒有外國人想像之中的那麼難學,今天之所以沒有達到預想之中的全球化完全是因為漢語在世界上的傳播世界太短了,受到了英語國家的不同偏見和打擊,但這些年隨著中國的不斷強大和發展,漢語的學習者也是越來越多,但在世界貿易條約的簽訂,大家依舊不敢使用中文。

漢語本身的特點其實就如同國學大師曾仕強所說,西方語言和東方人所使用的中文存著的不僅僅是文化上的差異,更多的是對於世界思考方式的差異。在我們的一般印象之中,西方人說話都是直來直去,不會拐彎抹角,有什麼就說什麼。

所以我們說西方人的思維大部分都是比較直接,不需要聽眾再去自我理解來參透其中更深層次的多種含義,所以在世界各國簽訂條約的時候大部分都是使用的、英語為主的西方語言,這是為了確保賜予的規範和不產生歧義,來達到雙方都能夠認同的一個目的。

中文則是不同,中國人的語言明顯擁有意味深長的一個特點,在中國歷史的發展之中,如果你要問我什麼是最難學的,我會告訴你政治最難學,什麼是最難揣摩的,我會告訴你最難揣摩的就是人心,而中文正是中國人心理活動的一個重要體現,所以中國人書寫的文章之中就要求意境必須深遠,不然就算不上是一篇優秀的文章。

而中國人相互之間交流的時候也是比較委婉,籠統,一般來說,聰明人都不會把話說滿,也不會完全按照規矩辦事,中國人看重的是結果,而不是期間努力的過程,所以漢語之間的交流實際上就是各個心理大師之間的博弈,一句相同的話在不同的人看來可能有著很多種含義。

漢語本身具有很強的迷惑性,一個詞或者字的不同很有可能導致整篇文字的意思都發生巨大的改變,所以是古代簽訂條約的時候,中國人都會選擇性地將細微之處忽略掉,因為如果真的一個個的去抓細節的話,那這個條約的也就不用去簽訂了。

中國人自己都覺得繁瑣麻煩的東西更不用說去讓外國人苦心專研什麼的了,也正是因為中文具有這樣的語言特色,所以中文被外國人認為是中國人投機取巧的一個重要手段,很多外國人學了好幾年的中文依舊錶示看不懂中文的操作。

漢語的可操作性和彈性實在是太大,又容易產生歧義,西方人絕大多數都不了解其中的奧秘,再加上人類本身就具有畏懼困難的心理,許多中國學生在學不會英語之後都會對英語產生反感,這些外國人也是一樣,他們在學習漢語的過程之中有多痛苦其實和我們學習英語是一模二樣的,所以在簽訂條約的時候,他們都不會準備中文副本,除非對方特別要求,他們都會選擇性地避開有歧義的漢語詞彙,使用更加簡單直白沒有爭議的英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3706598e0b27e2a13661742cb80add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