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鋪子 | 火爆朋友圈的「聞神」,道出了你的心事嗎?

2023-12-20     華聲在線

原標題:生活鋪子 | 火爆朋友圈的「聞神」,道出了你的心事嗎?

撰文/ 曹茜茜

音頻/ 萬麗君

「人和人的羈絆本就薄如蟬翼」「記憶,只是一種保留恨的方式」「刺蝟永遠做不了別人懷裡的貓」……這兩天早上的朋友圈,網友們被一個叫「聞神」的大叔刷屏了。雖然並沒有加對方的微信好友,但一張自拍照片搭配一句傷感文字,給了大家一種心事被道破的共鳴感。

「聞神」的原名叫聞會軍,職業是駕校教練。在某社交媒體上,他同時擁有三個帳號,「利安聞」「聞神」和「聞會軍」。早上工作時,他是為家人打拚的父親「利安聞」;中午拍攝時,他是多才多藝、能歌善舞的中年大叔「聞神」;晚上獨自emo發文、發自拍時,則是頹廢文學大師「聞會軍」。這三種不同的人設,被網友形容為「70後的大叔,00後的思想」「精神狀態領先同齡人20年」。

聞會軍的一夜爆紅,很多人不理解,甚至有人揣測其背後有推手。拋開「台前幕後運作」的可能性不談,70後「聞神」成功打入「年輕人內部」,在微博上相關話題閱讀量突破1個億,的確是值得探討的現象級事件。

從早些年的「神馬都是浮雲」,到去年的魔性神曲「我是雲南的,雲南怒江的」,再到今年的「告訴老默,我想吃魚了」「顯眼包」「哈基米」……這些或自嘲、或詼諧的簡化語言,在網際網路上「洗腦式」傳播,形成了越來越熱鬧的群體性狂歡。年輕人突破次元、突破年齡,甚至突破時空的「拋梗」「接梗」「玩梗」,究竟是為了「湊熱鬧」「趕潮流」,還是在「借梗說真心話」?

前蘇聯文藝理論家米哈伊爾·巴赫金曾描述過「狂歡理論」的場景:人們節日裡在街頭、廣場上戴著面具狂歡,無懼身份、顛覆等級。在巴赫金看來,這種「狂歡」總是呈現出「戲謔的」和「挑戰權威」的特點。「聞神」從一個寂寂無名的小人物到話題網紅的身份轉變,本身就充滿著戲劇性與顛覆性。人們點贊、留言甚至直接轉發,不過是在這個「狂歡廣場」上投射自己的內心,試圖以此來脫離現實窘境、宣洩生活壓力。

通過網上的新聞去還原聞會軍的個人生活,其實是無數普通中年人的縮影。他深知生活的不易,口頭禪是「我這一生如履薄冰」。但在面向大眾的網絡端,他心態年輕且幽默詼諧,讓人們看到了中年男性對生活的另一種態度。也正是這種「哪怕前途坎坷,我仍勇往直前」的達觀、理性,觸動了無數個你我他。隨著「聞神」這個詞彙逐漸擴散,它的意義也悄然發生了變化——不再僅僅代表聞會軍本人,而是形容那些懂得珍惜生活、勇敢面對困難的個體。

1988年,一曲《愛拼才會贏》鼓舞了無數失意的民眾。如今,諸如「躺不平、卷不動」「在上進和上班之間選擇了上香」等自嘲式熱梗充斥網絡。壓力籠罩下的年輕人,似乎不再信奉「拼搏與成功之間的正比關係」。而以「聞神」為代表的普通人走紅,給了青年人圓夢的無限希望與可能,也印證著「這是一個夢醒的時代,也是一個造夢的時代」。從這個意義上說,瘋狂也好、喧鬧也好、不被理解也好,「聞神」的走紅多少具備一些時代價值。

「我們的文化成為充滿感官刺激、慾望和無規則遊戲的庸俗文化。」英國作家赫胥黎在《美麗新世界》一書中,曾表達過對文化發展的擔憂。當然,在魚龍混雜、泥沙俱下的網絡環境下,也有不少專家指出過網絡「熱梗」導致「方言被異化」「漢字被『污名化』」等現象。這種著眼長遠的擔憂,其實也是在警醒公眾:「熱梗」流行不是壞事,但要讓「熱梗」擺脫「狂歡後的虛無」,還需多點「冷思考」、多點正能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342eb014ad9a8cd588ae5f39f2eb8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