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片丨《我經過風暴》:有效的反家暴宣傳片,但創作上還是稚嫩

2023-08-18   影視獨舌

原標題:新片丨《我經過風暴》:有效的反家暴宣傳片,但創作上還是稚嫩

2023年8月18日刊| 總第3331期

看完《我經過風暴》可以確信,目前國產女性電影遠遠落後於同類題材的電視劇。

剛收官的《不完美受害人》都已經在研究被家暴女性無法脫身的結構性原因了,《我經過風暴》竟然還在提示受害人切勿走上犯罪道路。(下文含有部分劇透)

《我經過風暴》的故事很典型。佟麗婭飾演的賢良妻子徐敏,因被多次毆打與丈夫陳均(吳昱翰 飾)離婚,之後兩人因孩子受傷重新同居,徐敏不堪其毆打和羞辱反殺陳均,被判有期徒刑八年。

影片的立意和主題很明確,就是反家暴,呈現獨立女性面臨的隱秘侵害。導演兼編劇秦海燕在採訪中表示,自己是被遭受家暴的朋友啟發,想讓更多人關注家暴受害人的難處。

雖然創作出發點充滿人文關懷,但最終的故事呈現,卻充滿「為了這碟醋不得不包頓餃子」的粗糙。

一般家暴故事有兩個必須講清楚的重點,一是隨機性施暴給予女性的壓力和恐懼,二是受害人面對離婚時為何態度曖昧不明。這兩點都需要大量生活細節的支撐,讓觀眾貼近受害女性的視角,與其同呼吸共命運。

《我經過風暴》里徐敏與陳均的生活片段十分有限。兩人從恩愛到產生嫌隙、感情破裂的關係變化,大部分都是通過徐敏的口述或回憶,以蒙太奇的方式呈現。或許是創作者想克制情感輸出,但這種打亂時間順序的剪輯,反而給徐敏的處境蒙上一層紗,讓人更難洞察到她的心理意圖。

戲劇衝突走向高潮需要很多鋪墊,但片中沒有一個兩人從平和變得歇斯底里的完整段落,夫妻的對峙、撕扯被剪得支離破碎,只會讓後續的暴力場面淪為奇觀。驚悚效果到位了,但觀眾卻不能百分百對徐敏的痛苦共情。

電影中,徐敏面對陳均的態度分為四個階段:一開始發現暴力傾向,驚恐求助;因為長輩壓力和孩子未來,嘗試忍耐;離婚後因為兒子不得不保持聯繫;重新同居不堪其辱,麻木、反殺。

這四個階段,徐敏的心態有明顯區分,但影片卻沒有足夠的情節來支持徐敏發生質的轉變。比如原本決定為孩子忍耐的她,為什麼又突然下決心一定要離婚?難道僅僅是因為被打怕了嗎?

有研究發現,很多經受家暴的婦女會表現出習得性無助。「她們一直處於恐懼、焦慮、無助、認命的精神狀態里,內心處於一種癱瘓狀態,會不自主地強化對方、矮化自己,變得難以離開施暴者。」可以看出,能堅定離婚的被家暴女性本就是少數人群,但影片卻沒有給徐敏的堅定一個有力的理由。一個為孩子苦苦支撐的母親,得知離婚的代價是無法拿到兩個孩子的撫養權時,仍然選擇了離婚,令人不得其解。

邏輯漏洞和生硬的轉折,讓電影對嚴肅議題的解讀只停留在表層,同時也傷害著徐敏的人物塑造。

女性電影中的女性角色,決定了影片的高度和出圈程度。徐敏的定位是有能力、有主見的高知女性,創作者賦予主角「高知女性」身份的初衷,是覺得這類人群中的家暴現象更加隱秘,想為之發聲。但影片全程都沒有展現徐敏作為高知女性的能力與聰慧。

面對丈夫不分場合的撒潑與瘋癲,她的反應是「你幹嘛」「你別鬧了,我們好好過吧」……看完不得不擔心,這位連基本情緒感知力都沒有的銷售總監,平時要怎麼應付職場的人際往來。

同樣令人迷惑的女性角色,還有王影璐飾演的年輕律師李小萌。主創設置這個角色,是希望觀眾與菜鳥律師一起,通過案子完善對家暴受害者的認知。但影片敘事並沒有將李小萌作為主視角,觀眾主要還是跟隨徐敏的講述感受家暴,導致這個角色作用有限,甚至在最後的法庭戲裡也沒有展現專業能力,反倒成了上價值的「工具人」。

《我經過風暴》的主題和立意是勇敢且有啟示意義的。但大部分觀眾不會考慮電影的社會性,只會為故事買單。影片經不住推敲的人物和浮於表面的台詞,都會反映在口碑上,進一步影響傳播和票房。反賭的《消失的她》、反詐的《孤注一擲》,如果敘事上沒有做到基本自洽,也不會迎來最終的票房大豐收。

《我經過風暴》和之前講述獨居女性的《門鎖》,都是題材先行,展現了受害女性的壓抑和恐懼,卻很少挖掘這份不安背後的原因。未來的女性電影,仍需在劇作上下功夫,讓電影始於口號,但最終高於口號。

文/葵涌

家人們,請給影視獨舌標星號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歷史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