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在科技創新這條強國之路上,菏澤從來沒有缺席。
這十年,我市爭取國家、省級科技計劃項目1000餘項;省級以上企業創新平台總數達到150餘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從2012年的17家增長到447家。
這十年,我市取得重要科技成果2000餘項,獲得省科技進步獎11項;全市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3615件,比2012年底增長7.5倍。
這十年,我市2人入選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業領軍人才,55人入選泰山產業領軍人才;國家高端外國專家項目數量和國家「海外高層次工作站」數量均實現零的突破……
這十年,創新發展的菏澤畫卷波瀾壯闊,一大批分布在新舊動能轉換七大主導產業體系和「231」特色產業體系的重大工程驚艷亮相。
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
產業突破,科技先行。
「近年來,我市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聚焦構建新舊動能轉換七大主導產業體系和『231』特色產業體系,實施重大關鍵技術攻關,科技創新基礎全面提升。」12月4日,市科技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徐靜向記者表示。
生物醫藥產業是我市的核心產業,市委市政府重點規劃建設了現代醫藥港和魯西新區、定陶區、鄄城縣、鄆城縣「一港四園」的集群發展格局。市科技局四級調研員黃超向記者介紹,2021年12月,山東省「藥+食」健康產業高質量發展科技示範工程落地菏澤,獲得無償支持資金9519萬元,是迄今為止我市獲批支持額度最大的科技項目。
產業發展,重在規劃,貴在引領,成在環境。
高端化工也是我市的核心產業,我市突出高端化、集聚化和綠色化的特點,不斷提高高端化工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東明石化集團原來是傳統地煉企業,近年來不斷加強科技創新,成為我市高端化工產業的科技「明星」。由東明石化與中國石油大學(華東)聯合研發的「原油直接催化裂解制烯烴技術」於去年7月初通過國家級科技成果鑑定,整體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瞄準「231」特色產業體系的關鍵核心技術需求,我市發布了「揭榜挂帥」項目榜單,圍繞生物醫藥、高端化工、農副產品精深加工、機電設備製造、商貿物流、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等7個領域布局了28個項目,公開組織企業揭榜申報,資助總金額超過5000萬元。
科技創新體系逐步完善
動動手指,就能引進人才團隊、先進技術、投資機構……這件聽上去有些匪夷所思的事,隨著我市首個國字號技術交易平台——「中原技術市場」落地,變為了現實。平台的特色功能是幫助企業引進先進技術、人才、成果和風險資本,提供合作研發與技術轉移服務。
百舸爭流,奮楫者先。我市立足自身區位、交通等優勢,拿出了「後進者」的決心、恆心和信心,大力推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先後建設了一批重大公共科技創新平台。
近年來,省科學院菏澤分院、省生物工程技術創新中心、山東高端化工研究院等在我市相繼落地。全市超過69%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建立了技術研發機構,省重點實驗室達到3家,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數量達70家,院士工作站8家,博士後科研工作站3家。
沒有梧桐樹,引不來金鳳凰。徐靜告訴記者,我市聚焦高品質科技創新平台,堅持政府與企業雙向打造,「政產學研金服用」緊密結合,建立了科技合作「名校直通車」活動機制,積極開展「一企一博士」活動,每年舉辦大量線上線下專家座談會、對接會等多種形式的科技合作交流活動,助力企業科技創新能力提升。
合作共贏,行穩致遠。開放的菏澤,堅持「走出去、請進來」,持久深入開展科技合作,科技創新體系逐步完善,更多創新的種子在菏澤破土萌發、開花結果。
高新技術產業快速發展
創新驅動,不僅要加快傳統產業技術改造、轉型升級,讓「老樹發新芽」,更要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讓「新樹深紮根」。我市將培育壯大高新技術企業與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並重,調舊育新,打造菏澤產業「升級版」。
根據省科技廳、省統計局動態監測,今年前三季度,菏澤市規模以上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同比增長13.91%,高於全省平均增速12.44個百分點,增速位居全省第1位,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累計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到36.36%,較2022年前3季度增加2.51個百分點。
山東玉皇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徐印東談起企業發展,感觸頗深:「我們公司以動力及儲能電池、正負極材料研發生產為主營業務,這些年來的研發投入累計達15868.68萬元。正是依靠深耕科技創新,我們才能擁有自主電池核心材料、電芯、電池系統、石墨烯等專利技術110項,產品遠銷歐洲、東南亞、非洲等海外市場。」
近年來,我市高新技術產品不斷湧現,市場競爭力持續增強。醫藥中間體、原料藥、現代中藥、高端剎車片、橡膠防老劑等一大批高新技術產品,成為全市經濟增長的新力量。
山東大樹達孚特膳食品有限公司位於魯西新區,於2019年獲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認定,主導產品為小分子活性肽及相關產品。執行總裁李玉嶺介紹:「我們公司是亞洲最大的小分子肽生產基地,解決了國內活性肽生產企業中產品品質難以控制、品質低的『卡脖子』問題,在國內外同行業處於技術領先地位。」
十年崢嶸,十年蝶變。我市奮力攻堅克難、勇攀科技高峰的藍圖已經繪就,奮鬥正當其時!
記者 馬源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