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前三季度長三角41城GDP排名:中國第一城市群的現在與未來

2019-11-07     山川網

山川網:去年11月5日,國家正式宣布:為了更好發揮上海等地區在對外開放中的重要作用,決定將支持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並上升為國家戰略。

今年11月5日,進博會上國家再次向世界宣告: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已經作為國家戰略正式實施。

大潮起於江海之間,長三角城市群這一年的發展究竟如何?我們不妨通過看看近日剛剛發布的長三角城市群上海、江蘇、浙江、安徽三省一市共計41城的前三季度經濟數據,體會其中的趨勢所在。

2019年前三季度長三角41市GDP排名

10月中旬,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第19次會議將黃山、蚌埠、六安、淮北、宿州、亳州、阜陽7個安徽城市吸納為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的新成員。

算上此前的長三角城市群範圍:上海市;江蘇全省13市南京、無錫、徐州、常州、蘇州、南通、連雲港、淮安、鹽城、揚州、鎮江、泰州、宿遷;浙江全省11市杭州、寧波、溫州、紹興、湖州、嘉興、金華、衢州、台州、麗水、舟山;此前已經入群的安徽9市合肥、蕪湖、淮南、馬鞍山、銅陵、安慶、滁州、宣城、池州。

至此,滬蘇浙皖三省一市41座地級以上城市全部「入長」,加入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

此後,大家終於不用每次提及長三角城市群,還要抽絲剝繭般從江蘇、浙江、安徽各抽出幾個地級市進行記憶。長三角城市群,就是上海、江蘇、浙江、安徽一市三省的全域範圍。

那麼2019年前三季度,長三角一市三省共計41城的經濟表現如何呢?通過各地統計局及相關媒體的綜合數據,我們重新制表如下。這裡需要特別提醒大家的一點是,圖表中的GDP增速為名義增速。

坐擁萬億級強市6席,城市階梯健康度全國居首

長三角城市群自誕生至今,始終是國內城市群綜合實力的榜首。而伴隨著城市群陣容不斷被放大,加入的城市數量也越來越多。最新的41城陣容,規模毫無疑問是傲視全國所有城市群的超級存在。

在國內一眾區域強市紛紛加入挑戰萬億GDP俱樂部陣營時,長三角城市群已經坐擁上海、蘇州、杭州、南京、無錫、寧波6座萬億GDP城市。其中,上海已然邁入3萬億GDP陣營,蘇州也即將邁入2萬億GDP陣營,城市階梯健康度居全國城市群首位。

由於城市陣容數量較為龐大,為了更好地方便大家了解對應城市的發展情況,我們可以進一步將群內城市按照經濟體量排名分成數個小組,進行逐個介紹——

上海,作為國內經濟總量第一市,自然在長三角城市群陣營中也是超級城市的存在,所以可以單獨列出。前三季度上海市即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5361.2億元,繼續在長三角城市群中起到引領發展的龍頭左右。

第一組:第2名~第11名

成員:蘇州、杭州、南京、無錫、寧波、南通、合肥、常州、徐州、溫州

能夠在高手如林的長三角城市群中成為第一組成員,這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入圍的最低門檻是必須是國內強二線(含新一線)級別以上城市,在全國近300座地級市總排行榜中,最低也要進入前35名(2018年溫州GDP全國城市排名)。

目前中國共計有省級行政區34個(含港澳台),能夠進入全國城市35強就意味著什麼呢?即如果單純從經濟維度來看,能夠進入長三角城市群第一組的城市,均有在中國擔任省會的基礎。其強悍程度,可見一斑。

這些城市中,有近半數城市,在未來十到二十年,將有望成為真正的一線城市。

第二組:第12名~第21名

成員:紹興、揚州、鹽城、泰州、嘉興、台州、金華、鎮江、淮安、蕪湖

如果說第一組是已經日漸進入成熟期的城市陣營的話,那麼第二組可以被稱為是正處於高速發展期的城市。這些城市由於行政級別、地理位置等多方面因素,未來大機率上不會成為新一線城市,但是成為強二線、中二線城市幾無意外。

按照該組城市的經濟體量來看,放之在全國近300座地級市中,最末城市亦在前25%之列。從經濟學的二八或三七理論來看,也是未來中國城鎮化進程進入晚期後,經濟和人口仍能夠保持良性發展門檻之內的城市陣容。

長三角第二組城市陣容的經濟實力,如果放置在中西部省份,均有成為省份副中心城市的基礎。

第三組:第22名~第31名

成員:湖州、連雲港、宿遷、安慶、馬鞍山、阜陽、滁州、蚌埠、宿州、衢州

現階段看,第三組成員城市還處於長三角城市群的發展潛力階段,未來這些城市會成為長三角城市群中生活性價比指數相對較高的三線城市代表。

事實上第三組和第四組城市有一定的相似度,未來發展方向不會朝著經濟大市的目標,而會因地制宜,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的道路。

同時,這些城市往往也會是城市群下都市圈成員城市的重要組成成員。

第四組:第32名~第41名

成員:宣城、麗水、六安、亳州、舟山、淮南、銅陵、淮北、黃山、池州

作為長三角城市群最晚一名加入者,也是三省一市中唯一不沿海的省份,現階段的安徽,毫無疑問是目前長三角城市群中十分突出的一大「短板」。

在長三角41城的經濟總量排行名單中,後十位的城市,安徽獨占其八,從後向前依次為:池州、黃山、淮北、銅陵、淮南、亳州、六安、宣城。

其中經濟總量最高的宣城,前三季度GDP才剛剛超過1000億元,全年GDP總量距離1500億元的目標尚且存在距離。換而言之,現階段長三角城市群中的四五線城市陣營,近乎由安徽一省包攬。

但這些城市,同時也是頭部城市日漸增長放緩,外來人口流入降低,老齡化程度不斷上升的長三角城市群,後備的重要發展潛力。事實上,過去這些年正是大量安徽人口的流入,才使得江浙人口老齡化程度有效被延緩。

長三角:從地理概念到經濟概念再到文化概念

安徽各市現階段在長三角城市群中的落後狀態,是顯而易見的。這種狀態,最集中的體現是頭部城市首先不夠強,中部城市尚不成體系,尾部城市的落後狀態十分明顯。特別是數量較多的四五線城市,是過去長期影響安徽全省快速發展的重要壓力所在。

從短期來看,這些四五線城市經濟總量低,產業結構落後,各項基礎設施也不完善,很大程度上與長三角核心區域存在非常巨大的差異。當因為種種原因不斷被擴容的長三角城市群加入了越來越多的低線城市後,勢必會影響長三角城市群各項人均指數的相關數據值。

而由於地理上距離長三角核心區越來越遠,被加入長三角城市群的時間也越來越晚,這也必然就會造成彼此之間的各項官方和民間交流基礎存在一定的不足。由此,很容易引髮網絡上新舊長三角城市居民之間的爭議。

那麼,過去的長三角是個十足的地理概念,即所謂的長江三角洲地區。而伴隨著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推進,長三角日益從地理概念轉變為經濟概念,即長三角城市群。而未來,長三角會朝著什麼方向去發展呢?

古往今來,當物質文明發展到相對成熟的階段後,必然會朝著精神文明的蓬勃發展期演進。那麼在經濟概念期的下一階段,必然就會是文化概念期。

未來,真正能夠決定和支撐長三角城市群區域範圍上限的,並不是該城市的經濟總量有多高多大,而是在是文化上與長三角地區最核心文化江南文明相融合。

從江海交匯的上海,到浙江的杭州、嘉興、湖州、紹興、金華、寧波、麗水、舟山、台州、溫州、衢州;從江蘇的蘇州、無錫、常州、鎮江、南京,到安徽的黃山、宣城、馬鞍山、蕪湖、池州、銅陵。未來,江西的上饒、景德鎮地域都有可能陸續會成為全新的江南文明圈成員。

而這些距離長三角城市群核心區較遠的城市,它們參與和融入長三角的方式並不只是單調的產業協同,製造業互動。這些在歷史上一直都是江南文明重要組成部分的地區,未來將以更加豐富,也更多彩的形式,展現出江南文化的光輝璀璨。

我們仔細觀察美國這樣的世界強國,會發現其對全球輸出的絕不僅僅只是像工業和科技產品這樣的實物,價值觀、生活方式的對外輸出,是過去這些年美國國家戰略中非常重要,也非常成功的部分。在亞洲,日本、韓國也都一定程度上在模仿美國的方式方法。

反觀中國,從歷史上,從文化上,從內涵上,我們的優勢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過去幾十年我們在文化輸出上是非常弱勢的。世界對於中國的概念一直都相對模糊,不少國家甚至長期以來對中國的印象還停留在幾十年前。

在經濟增長不斷放緩的明天,文化的復興與輸出必然呈現快速發展之勢。作為世界第一流的文明古國,中國的文化底蘊無比深厚,即使作為中國我們窮其一生也無法將之全部體會,就更不要說只能有限接觸中國文化的外國人。

那麼怎麼辦?當然是取其精華,取其代表。既能夠充分代表中國,同時也要獨具特色,容易接觸。當我們提到日本時,我們首先想到的是斷舍離、日本禪、武士道、花酒茶道等內容。這些東西,幾乎都是一種價值觀與生活方式的符號,而且很容易帶動相應的經濟發展。比如你認同斷舍離的生活理念,認同極簡生活方式,就很容易對像無印良品、優衣庫這樣的日本產品產生興趣,且價值觀認同帶來的消費忠誠度普遍較高。

在過去,我們對外的文化輸出一直都以十分具體的故宮、長城、兵馬俑這樣的強歷史屬性符號為主。這毫無疑問,是中國文化中的瑰寶。但是這些文化過於厚重,國內能夠深入了解的十無一二,外國內想要弄明白,千里挑一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重要的是,這些厚重歷史在進行文化輸出後,後續能夠帶動的經濟發展(IP衍生鏈難度高)也十分有限。

放眼中國,目前最有希望能夠將文化與經濟高度融合,全面對外輸出的,正是江南文化。江南文化由吳文化、越文化和徽文化共同溝通,其本身內容就十分豐富。從園林到水鄉,從崑曲到陶瓷,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中國符號,也是千百年來無數中國人內心深處最嚮往的生活方式。而這種生活方式中,也正深刻融入了中國人為人處世的價值觀內核。

長三角,或者說江南,未來十年、二十年乃至更久的百年期間,必然會成為中國文化、中國符號和中國價值觀向世界輸出的最佳出海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33DgSW4BMH2_cNUgDxs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