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石屹,著名的地產商人,SOHO中國的董事長。截止2020年3月20日,潘石屹夫婦以250億人民幣名列《2020胡潤全球房地產富豪榜》第68位。
2018年時,由於他對於許多貧困地區學生的幫助以及對於自己家鄉母校的幫助,他擔任了公益紀實節目《我們在行動》的公益大使,成為了當時許多人心中的偶像。
在那個時候,他在許多人心中的形象無疑是不忘初心,樂善好施的富豪,許多人也毫不吝嗇自己的語言以及文字對其行為進行讚揚。
然而誰也不會想到隨後發生的事情卻讓得這位富豪的形象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曾經的名譽被一掃而空,一時間潘石屹幾乎就成了鐵公雞的代名詞。
潘石屹早年的經歷
潘石屹1963年出生於甘肅省天水市潘集寨村,因為爺爺曾經是黃埔軍校畢業的國民黨軍官,這是一個極為特殊的身份,所以在那個動盪的年代,他們一家人的生活過得異常的艱難。
好在潘石屹的家庭文化氛圍很好,爺爺與父親都是受過良好教育的,他們將自己的知識與經驗傳授給潘石屹,這讓得潘石屹的眼界從小就比同齡人要更加高,同時在在生活之中也更加的成熟。
後來,動盪年代過去,潘石屹一家被平反,而高考制度也再次啟用。利用這個機會,1979年,潘石屹考入蘭州培黎學校,後來又以優異的成績被河北的中國石油管道學院錄取。
求學階段的潘石屹極為刻苦,各項功課並不落下。1984年,他從中國石油管道學院畢業並被分配到河北廊坊石油部管道局經濟改革研究室任職,成功吃上了國家飯。
從潘石屹早年的經歷我們不難看出,他的生活是非常不順的。
不過這也磨練了他,或許正是應了「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這句話,當自己經歷來自生活的苦難之時,不要先想著如何痛哭,說不定這只是對自身的一個磨練而已。
下海經商,造就億萬身家
對於許多人來說成功吃上國家飯無疑就已經滿足了,但是對於從小眼界就高於同齡人的潘石屹來說,這並不能讓他得到滿足。
於是,利用改革開放浪潮,他就在1987年辭去了原本的工作,下海到當時具有巨大潛力的深圳、海南經商。儘管潘石屹眼光獨到,不過由於自己的資本積累不夠,所以一開始他的經商之旅並不順利,賺的錢根本就沒有達到自己的預期。
雖然一開始潘石屹的經商之旅並沒有達到預期,但是在那個充滿機遇的年代,有才華的人並不會被拋棄。1990年,他與其他幾人一起成立了海南農業高科技聯合開發總公司,過了一年又成了萬通公司。
因為當時正處於改革開放進入正軌的時期,許多開發區的經濟漸漸進入熱潮,於是潘石屹抓住了機會,借高息貸款1000多萬元投入房地產。結果大賺特賺,不僅還清了貸款還剩下了1000多萬元,潘石屹也真正有了實現理想的資本。
後來,潘石屹的生意從海南發展到了北京,並且在1995年的時候,他結識了影響自己一生的人——妻子張欣。同年,他與張欣共同創辦了SOHO中國有限公司,由此他的事業進入快速上升時期。
因為當時中國與國際接軌有限,所以SOHO中國有限公司提出了一系列前衛的理念並將之在商業地產項目上付出行動,這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2007年,SOHO中國在香港聯交所成功上市。後來潘石屹夫婦的資產也越積越多,在一些聞名的富豪榜單上也出現了兩人的名字,他的事業成功登頂。
潘石屹形象的轉變
和許多富人一樣,潘石屹積累了足夠的財富之後,對於名譽的追求也沒有放下。正如我們之前所說的,他幫助了許多的人,所以在前期他的形象是非常好的。
只不過很可惜,他卻沒有能夠將自己的形象永遠的保持下去。2014年時,SOHO中國基金會向哈佛大學和耶魯大學捐錢,捐給哈佛的錢累計6個億,這讓得國內的許多人對於潘石屹的印象發生巨大的變化。
許多人疑惑為什麼要捐錢給國外的大學,國內高等教育建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難道就不能夠捐錢給國內大學嗎?潘石屹給出的解釋是這是為了資助在世界一流大學讀書的中國貧困學生的,只要家庭年收入6.5萬元以下的學子都可以申請。
可能潘石屹認為自己的說法並沒有什麼不妥,只不過很可惜現實卻是能夠支持出國留學和在世界一流大學讀書的學子要麼家庭條件良好要麼自身就已經能夠申請到來自國家或者學校的獎學金。
潘石屹的說法在現實面前就顯得有些站不住腳,後來,潘石屹的兩個兒子分別被哈佛和耶魯大學錄取,這下子許多的人就已經明白了其中的門道。
而後,許多網友又扒出其在汶川地震時的捐款,2008年潘石屹夫婦身家近百億,捐款200萬!最後就是最為特殊的2020年,潘石屹夫婦更是直接沉默了,一分錢也沒有出。至此,潘石屹在人們心中的形象徹底改變,他也成當代的鐵公雞。
無論是街頭流浪的乞丐,還是身家億萬的富翁,捐多少原本是無可厚非。潘石屹捐與不捐是他的自由,逼捐也並不值得提倡。只不過在國家面臨危機之時,作為一個心繫祖國的中國人,「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說,捐款並不是一項義務,而更像是對於自己的考驗。如果人人都只是在意小民的尊嚴而不要大國的崛起的話,將來哪裡會有國家的崛起與振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