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個時間尺度理解寧夏引黃灌區

2023-06-04     光明要聞

原標題:4個時間尺度理解寧夏引黃灌區

第1個時間尺度 2200年來的寧夏引黃灌區

自秦漢以來,歷代治水先賢和當地群眾勵精圖治、依水就勢,開引黃河灌田,開闢出秦渠、漢渠、唐徠渠等奔流不息、潤澤當代的古渠系,創造了行之有效的治水技術,確立了一套權、責、利相互制約的灌溉管理體系,孕育了黃河文明、農耕文明的支脈。

第2個時間尺度 70年來的寧夏引黃灌區

新中國成立後,我們對引黃灌區的舊有渠道進行了整治和改造,而且相繼建設了青銅峽水利樞紐工程、固海揚水工程、陝甘寧鹽環定揚黃工程、寧東供水和典農河等一系列大型水利工程,初步形成了全區灌溉、供水、防洪、水土保持等工程體系。寧夏北部平原近520萬畝的自流灌區和中部乾旱帶近100萬畝的揚黃灌區,搭建起寧夏當今引黃灌區的基本框架,不僅造就了「十大新天府」的盛景,而且創造了「旱塬變綠洲」的奇蹟。

第3個時間尺度 20年來的寧夏引黃灌區

寧夏地處乾旱地帶,尤其是隨著黃河水量的持續偏枯,水資源短缺成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我們以節水型社會建設為主,以高效利用水資源為中心,拓展和延伸治水的內涵和外延。我們踔厲奮發、守正創新,讓300多萬群眾告別了喝水難的苦澀歷史;讓全區三分之一灌溉面積實現高效節水灌溉;讓每年的黃河引水量由最高年份的89億立方米穩定在65億立方米左右,促使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加快轉變。

第4個時間尺度 10年來的寧夏引黃灌區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嚴格水資源管理,初步建立起統籌水資源保護、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兼顧生活、生產、生態用水安全保障體系。寧夏引黃古灌溉區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塞上江南」有了「世界名片」;我們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持續深化「四水四定」等重大水利改革;西海固地區農村供水數字化改革,讓百萬農民實現從「喝水難」到「喝好水」的歷史性巨變,向世界提供了中國智慧和寧夏方案;我們率先開展用水權改革,成為深入破解水難題的關鍵一招;全面推進現代化灌區建設,30%的乾渠直開口實現測控自動化和精準計量,控制灌溉面積達273萬畝,並在實踐中形成的「利通方案」走向全國。

我們正在經歷這一過程,見證這一過程。這樣巨變的寧夏引黃灌區值得我們去探索,去發現,去記錄。

這裡的「我們」,也有你!(記者 裴云云)

[ 責編:王蕾]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325571a2b7becc24ae46128f455b3aa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