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學古文像讀不懂的「天書」?可能方法沒用對,訣竅一次講清楚

2023-11-13     IF枕邊育兒

原標題:孩子學古文像讀不懂的「天書」?可能方法沒用對,訣竅一次講清楚

導讀《新課標》提出,為了更好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其中最大的改動之一就是將古詩文的教學內容進行調整。除了增加占比,如人教版中小學古詩文有69篇,如今增加到了128篇之多外,原本5年級才開始接觸古文,現今也提前到了3年級

蒙蒙自從今年上了小學3年級後,不時就抱怨「語文太難了」,而且還是剛開學不到2個星期

媽媽一問才知道,原來老師正在教他們讀《司馬光》。而之前信心滿滿的蒙蒙看到課本上只有「群兒戲於庭,一兒登瓮,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瓮破之,水迸,兒得活」短短几句話把他看懵了:「老師跟我們說了,這是司馬光砸缸救小夥伴的故事,但我就是記不住!」

了解了孩子的苦惱退休前是初中語文老師的婆婆立刻「出手」了。先是讓蒙蒙讀兩遍,把不會讀的字標註出來,一起查字典

之後,她又給孩子講述了這個故事,甚至還帶了一些提問的互動,比如「司馬光是怎麼把小朋友救出來的」、「如果是你你會跟司馬光一樣嗎」,祖孫倆討論得十分投入

最後,等蒙蒙了解了故事的所有細節,還發表了自己的理解後,不僅把《司馬光》讀得十分通順,還能逐句背誦。加上我們都誇讚他跟司馬光一樣聰明,也想到了用石頭砸缸的方法,還有高聲呼救等,甚至到了第二天晚上時,他還主動翻出課本里杜牧的《山行》、蘇軾的《贈劉景文》讓奶奶教他

一提起小古文,大家立即想到的是「晦澀難懂」、「古今異義」。但近幾年的教育改革不難看出,教育部一直提倡孩子早學、學好。那麼,早在建國後基本都是使用白話文的情況下,為何還要鼓勵孩子認真學好難度頗大的古文呢?

平常都用白話文,不用過於重視古文?

近幾年中考、高考語文里,作文題目越來越喜愛使用古文作為命題參考,如2022年全國卷引用了《紅樓夢》,此外高考文科里,古文占比已達25%至30%左右。可見進入「大語文時代」後,古文素養對應試極為重要

只從部編版教材負責人解釋《新課標》改革增加古文的目的就能了解到鼓勵、引導孩子認真學習古文重要性

簡短寓意深遠的用詞,可以有助於孩子的語言積累流傳數千年的古文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表現之一,長期薰陶下,亦能增強孩子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親切感、理解以及認同感等,也更具文化底蘊。

就如央視知名主持人朱廣權《經典詠流傳中》里所說「學了古詩詞,你就會更深切感受到,你可以與莊子一起坐大鵬之背扶搖九天」、「與陶淵明採過菊」。即這些優秀的古詩文便是先人們智慧的結晶,只有讀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孩子才更加明白學習與思考結合之後,才能學得更好、更透。

日本眾多幼兒園,一直安排孩子們學習《論語》等古文,力求拓寬他們的知識儲備量擁有更好的品行等。也正因古詩文如此包羅萬象、博大精深,所以不僅是專家們提倡學習,越來越多家長也慢慢重視起來

繼而如今又流行起了一句話「學語文有三怕,怕學古文、怕寫作文、怕周樹人」。也就是說,大多數家長、孩子們認為,古文是他們學習語文第一怕的存在

為何孩子們學古文如此艱難?

自從「白話文運動」後,尤其是上個世紀30年代全國範圍內提倡口語化「大眾語」後,古文日常生活中,已經與大家漸行漸遠沒有了使用古文的環境。那麼孩子們如今學習古文時,就會感到陌生沒有語感使用思維無法契合

雖說不可能像學習英語外語般,能在家裡與孩子使用英語交流播放英文歌曲塑造語言環境。但也可以鼓勵孩子多讀古文練出語感,掌握古人用語思維等。

因為古文理解需要花費大量時間與精力,所以,不少家長認為,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對這些看起來顯得枯燥、刻板無趣的文章,進行死記硬背,要求孩子一遍一遍地刷題

而這種錯誤的方法很容易讓孩子也對古文的認知產生偏差,只將它們視為應試過程沒有任何深一步了解的興趣

若是孩子能通過查找字典閱讀關於字、句子的注釋完全了解文章的內容,那麼不用死記硬背,也能記住它們,也不會覺得宛如背「天書」般艱難

學好古文的三個訣竅

高考語文140分考入北大中文系的派派學長坦言,古文是最容易拉開成績差距的。而他自己的古文學習,有三個訣竅,也是他後來逆襲考入北大的重要因素。

訣竅一:注重培養興趣

教育家列·符·贊科夫指出:「對所學內容產生興趣是學習它們的動機。」而《論語》里那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只有讓孩子對古文產生興趣,才不會對學習它們產生厭煩、排斥心理

如可以安排孩子學習一些有趣的古文《司馬光》、《曹沖稱象》、《兩小兒辯日》等。又或是根據孩子感興趣的內容搜尋相關的文章,由此激發孩子閱讀的興趣求知慾,不用家長逼迫能自己閱讀、學習。

就像我家兒子,是每天早上晨讀的,已經堅持了兩年多。他的語文成績,一直穩居班級前三。

班主任說,這孩子也不知道哪裡來的靈動勁兒,每次我講小古文,他都能很嫻熟的展開講,理解的很到位。我想,應該是每天早上晨讀的功勞。

他晨讀的書目,也非常考究,是我在選了十幾本晨讀讀物後,最終確定的。一整套11冊,整個小學階段熟讀並背誦,是沒什麼問題的。

這套書得到了教育專家、古文專家王平平老師的推薦,還是《中國詩詞大會》推薦閱讀書目,被譽為「優秀語言啟蒙」圖書,得到了家長和學生的一致認可。

我家孩子之所以能堅持讀下來,是因為每篇小古文篇幅都不長,緊貼語文教學大綱。有些內容,經常在書本上出現,孩子比較感興趣,上課再學習,難度降低了,學習興趣也來了。

除了原文,還有註解、文說,兩個部分幫助孩子理解,古文的深意。更有精美插圖,提升審美能力,讓孩子置身其中,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這套書的內容,都是從經典名著中精選的,一共120篇古文,按照春夏秋冬,分為四冊。平時也可以按照季節進行劃分,這樣,能讓孩子在四季中尋找關聯的古文寶藏,也是很有趣的事情呢!

而且,還有拼音註解,即使一年級的孩子閱讀,也沒什麼難度,跟著拼音,很快就能拼讀出來了。早上作為晨讀書目,非常合適。

訣竅二:理解全文,利於背誦

古文單字成詞單音成義,因而顯得晦澀難懂。而篇幅越長的古文,其閱讀難度也就越大。因此,不少剛剛學習古文的孩子都被難度「勸退」

除了在學校的學習家長們日常在家裡輔導孩子時,注意培養、引導孩子逐字逐句查找翻譯,直到理解整篇文章的內容

Tips:可以利用《我愛讀古文》這類讀物,能幫助孩子更好的加深理解。

訣竅三:多背多看,也要注重實踐

文科類的學科,自然離不開背誦、閱讀以及「刷題」,只有這樣才能積累足夠的知識、詞彙量,同時能擁有古文的語感

此外,都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古文的人、物、景、事等或許離我們比較遙遠,但還是能創造一些供孩子實踐的機會。

陶淵明所寫的《桃花源記》「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的景象,家長可以給孩子看圖片帶他到道路比較錯綜複雜的田間,讓他更生動、深刻記住這樣的畫面。

枕邊育兒寄語:

不管是為了孩子未來的學習,還是能得到傳統優秀文化的薰陶,成為「腹有詩書氣自華」品行良好的人,家長們應積極與孩子一起尋找學習古文的方法,給予足夠的鼓勵與肯定,讓他能將古文「學得會」、「學得好」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3200a21a236aa0cb54b0865071b1c89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