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特邀作者:一木
諸葛恪,諸葛亮之侄,諸葛瑾之子。
身上流淌著諸葛家的血液,更有諸葛孔明這樣曠世奇才做榜樣,毫無疑問,諸葛恪擁有天才的DNA。
諸葛恪從小就被稱作「神童」。《江表傳》中這樣描述少年諸葛恪:「恪少有才名,發藻岐嶷,辯論應機,莫與為對。權見而奇之,謂瑾曰:『藍田生玉,真不虛也』。」
吳主孫權非常賞識諸葛恪的才華,對其父諸葛瑾說只有賢能的父親才能生出賢能的兒子,足見,諸葛恪的才名,孫權是十分認可的。
從孫權與諸葛恪幾次逗趣的談話中,也可以看出諸葛恪機智過人且辯論敏捷。一次,孫權問六歲的諸葛恪,他父親和叔叔誰更優秀,諸葛恪毫不遲疑的回答說他的父親更優秀。孫權問原因時,諸葛恪回道,他父親知道輔佐明主,而他叔叔不知道。孫權聽後哈哈大笑,這馬屁拍的孫權舒服至極。
在一次宴會上,孫權命年少的諸葛恪給大家依次倒酒,張昭卻怪罪諸葛恪不尊敬老人家,故意不喝酒。孫權見狀問諸葛恪如何才能勸張昭把酒喝了。諸葛恪不假思索的說道,姜太公90歲還要上陣殺敵,如今,主公打仗時讓老人家坐鎮後方,宴飲時讓老人家坐在前排,難道這不就是對老人家最大的尊敬?張昭聽後,無言以對,只好喝酒。
諸葛恪雖才華橫溢,然其相貌平平,與諸葛亮「身長八尺」,諸葛瑾「有容貌思度」,孫策「美姿顏」,周瑜「壯有姿貌」,魯肅「體貌魁奇」不同,並沒有繼承諸葛家族的風度翩翩,而是鼻高口大,中等身材,缺少男子漢的氣概。
然而,一個人要爬到權利的頂峰,靠的不是樣貌,而是才智和能力。
諸葛恪這位官二代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加上吳主孫權認為諸葛恪不同凡響,將來必成吳國棟樑,前途不可限量。諸葛恪20歲的時候,就被封為騎都尉。騎都尉是什麼官?曹操大破黃巾軍後,被提拔為騎都尉;丁原之前被任命為并州刺史,之後被任命為騎都尉;董卓殺死丁原後將呂布提拔為騎都尉。由此可見,騎都尉的官職並不小,至少相當於太守級別。
後來,孫權為了考察諸葛恪的能力,就在典掌軍糧的節度官徐詳死後,讓諸葛恪代替了徐詳。因為掌管軍糧「文書繁猥,非其好也」。孫權的本意是非常好的,但是諸葛恪卻整天悶悶不樂,認為管糧官是大材小用。
為此,諸葛亮還寫信給東吳大都督陸遜,認為諸葛恪性格疏漏,不堪此任。在陸遜和諸葛瑾的聯合建議下,孫權罷免了諸葛恪,讓其去軍中效力。由此可見,三國並非全是打打殺殺,也有溫柔親情,諸葛亮對這個侄子非常上心。
諸葛恪的軍事才能和地方治理能力還是非常強的,畢竟曾經是「天才兒童「,步入軍旅的諸葛恪可謂是如魚得水。在東吳境內,長期以來有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山越人。有的山越人支持孫氏政權的統治,有的山越人反對孫氏政權的統治。山越人長期居住于山嶺之間,具有強健的體魄和豐富的山地作戰經驗,在山嶺之間行動靈活。
東吳軍隊擊敗山越人很容易,剿滅山越人卻極為困難。這些地方武裝跟東吳正規軍打的不是陣地戰,而是游擊戰,一旦與東吳軍隊作戰失敗,立刻四散奔逃,藏身於山嶺之間,東吳軍隊無法將他們集中到一起剿滅,擊潰山越也就沒有了太大的意義。
而這其中,最為突出的問題就是丹陽山越。曹操曾說:「丹陽山險,民多果勁,好武習戰,高尚氣力,精兵之地。「
由此可見,丹陽的確是兵源的最理想的地方。諸葛恪與曹操有著相同的看法,他立即向孫權自薦:丹陽這個地方山勢險峻,老百姓果敢剛健,之前雖然也曾在那裡徵兵,但徵召到的差不多都是邊遠外縣的鄉民,而腹地之民既不參軍,也不納糧。如果能把這些民眾全部徵召起來,將會大大壯大當地的軍事能力,有鑒於此,希望能讓他放到丹陽太守的位子上鍛鍊鍛鍊。
孫權對諸葛恪那真是沒的說,文武百官都認為諸葛恪這個年輕人,好高騖遠,浮躁性險,既無為官豐富經驗也無馬上治軍能力,不足以擔任丹陽太守一職,就連諸葛恪的父親諸葛瑾也認為自己的兒子前去不會取得成功。
孫權一看大臣們一致反對,心中有數了,也不再猶豫了,立即拜諸葛恪為丹陽太守,在眾人驚訝中讓諸葛恪前去歷練了。
帝王就是帝王,不按套路出牌。諸葛恪果然也沒有讓孫權失望,到任後恩威並施,傳書四郡,命令各地務必嚴守邊界,將已歸順的的山民也一併設吞聚居。等到稻穀成熟之際,毫不遲疑地率領士兵搶收,所有地里糧食一粒不留。
這麼一頓操作,讓隱藏在深山中的山民們措手不及,等到手裡的糧食吃完了,只得被迫走出深山歸順投降。諸葛恪見自己的一番操作漸漸奏效了,再次下令,對於這些棄惡從善、歸順教化的山民,要進行撫恤安慰,不得隨意拘押。
諸葛恪在丹陽太守任上大獲成功,解決了吳國一直無法解決的大難題,同時,又募得4萬丹陽甲兵。孫權非常高興,給自己長臉了,證明自己的眼光非常獨到。諸葛恪隨即被封侯拜將,威北將軍,封都鄉侯。隨著,諸葛恪在軍事上的才能顯現,屢立戰功,在東吳大都督陸遜死後,諸葛恪被任命為大將軍,假節,駐武昌,代遜領荊州事。
公元251年,孫權病重,太子孫亮年紀尚幼,召集群臣商討託孤大臣人選,大家一致推薦諸葛恪。於是,孫權下詔招諸葛恪回建業。當時,東吳的時局是老的老,小的小,人才凋零,49歲的諸葛恪也應天時走到了歷史的前台。
孫權拜諸葛恪為大將軍領太子太傅,拜孫弘為中書令領少傅,除生殺大權之外,一切事務均交予諸葛恪。
諸葛恪輔政前期,為收取民心,廣施德政,概括起來有兩條:一條是「罷視聽、息校官。」廢除了孫權晚年設立的特務機構;二條是「原逋則,除關稅」撤免百姓拖欠官府的賦稅。
果然,諸葛恪的名聲大噪,受到老百姓的擁戴。「恪每出入,百姓延頸,思見其狀。」
諸葛恪要想位極人臣,光依靠德政還是不夠的,必須進行殺戮。他首先要殺的就是平常與他關係不和的中書令孫弘。無論是奪權還是自保,孫弘都明白先下手為強的道理。
孫權死後,孫弘利用中書令的職權,秘不發喪,打算偽造詔書,誅殺諸葛恪。可孫弘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他最信任的屬下孫俊的熱屁股早就坐到了諸葛恪的懷裡。諸葛恪不動聲色,假意請孫弘前來議事,結果被諸葛恪一劍刺死。孫弘一死,大權自然就落到了諸葛恪的手裡。
完成這兩項工作,諸葛恪離他的人生巔峰只差一步,那就是軍事上的全面勝利。在三國那個年代最不缺少的就是戰爭的機會。
公園252年,司馬師下詔,魏國十五萬大軍兵分三路攻吳。諸葛恪接到戰報後,親率四萬大軍星夜馳援東興。此戰,決定勝敗的不是人數,而是速度與勇氣。
諸葛恪命大將丁奉為先鋒,急行軍火速趕到東興東關,丁奉率領3000人決定來一次奇襲,直接搗毀魏軍大營。可魏軍駐紮堤壩之上,隆冬季節想要奇襲,談何容易。
然而,丁奉沒有被困難嚇倒,充分體現了那句「辦法總比問題多」的名言警句。丁奉命令3000士兵光著膀子,扔掉所有物品,只拿小刀和盾牌。當這三千光著膀子的吳軍衝上堤壩的時候,魏軍都傻了,這麼冷,這不是瘋子嗎?
很快,魏軍七萬將士就意識到,瘋了的不是吳軍而是魏軍。這三千光膀子吳軍戰鬥力爆表,把魏軍打的七零八落,紛紛逃上浮橋,準備撤退,誰知,橋塌了。
就這樣,東興之戰以三千吳軍大破七萬魏軍而宣告結束。這場戰爭,吳軍以少勝多,以弱勝強,諸葛恪的權力和威望也達到了人生巔峰。
物極必反。
東興大捷令諸葛恪無限膨脹自大,更加目中無人,變得越來越驕橫和專權。
公元253年,諸葛恪起大兵二十萬伐魏,決定在合肥與魏軍一決雌雄。打了整整7個月,結果大敗,幾乎被魏軍全殲。從此,諸葛恪走上了一條不歸路。最後被孫俊殺死,並滅了諸葛恪三族。
毫無疑問,諸葛恪是非常聰明的人,也是靠著這些聰明得到孫權的賞識,從而一步步走到權利的中央。在孫權死後的權力鬥爭中,諸葛恪更勝一籌,東興大捷將他推向了人生的頂峰。
然而,合肥失敗後,諸葛恪變得焦急而暴躁,正是他的暴虐把他推向了死亡的深淵。
天才成功往往很容易,但無法面對挫折與失敗,恰恰一次軍事上的失敗,讓諸葛恪的邏輯世界發生了重大轉變,他無力扭轉,最終走向了另一個極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