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在表演類綜藝里獲到認可後,辣目洋子就被觀眾排進了極具發展潛力的新生代演員行列。
最近,她終於迎來了第一部女主劇——
《沒有工作的一年》
抱著對非常態女主角的鼓勵,以及豆瓣7.3不算低的評分,我滿懷期待地打開了這部劇,沒想到差點被氣到原地升天。
這分屬實給高了,友情提示:高血壓和心臟病患者一定不要看這部劇。
首先,劇名就是個大型詐騙。你以為它走得是治癒向路線,結果抓馬戲份漫天飛。
劇情剛開始,女主何雨就迎來了人生的雙重暴擊:失業與失戀。
首先,何雨失業主因是職場爭鬥。
何雨的人設是典型的獨立女強人,工作永遠排在男朋友前面。進基金公司五年,公司客戶80%都是她拉來的,是當之無愧的金牌銷售。
她原本是要升職加薪做主管,卻被有背景的實習生半路截胡。何雨當然不服氣,結果被兩面三刀的實習生安排得明明白白。
實習生先對何雨透露直屬領導剋扣了她的銷售提成,激怒她越級舉報,又用推薦副主管的名義讓她替公司的失敗產品背了黑鍋。
整個爭鬥過程中,我們看不到何雨身為職場老人的智慧,頻犯職場低級錯誤,被實習生全程吊打。
更離譜的是,她本來打算仲裁,結果總經理說了一句話直接能把人看笑:「沒有合同,仲什麼裁啊」。
從這裡就能看得出本劇包括編劇、演員等在內的主創都是法盲,沒簽合同不符合勞動法,仲裁基本來說穩贏啊。
難道沒一個人發現這句話有毛病?然而這一處bug卻是推動劇情發展的關鍵設定。
由於越級舉報直屬領導,何雨被整個行業拉黑封殺,直接導致她辭職後找不到合適的工作。
而使用法律武器可以維護權益,洗刷身上的污點,一定程度上改變何雨的處境,但是她沒有。
不過這直接暴露了本劇的一個重要問題,人設浮於表面。何雨的獨立女性形象僅僅停留在設定中,和充滿爽感的口號台詞里。
其次,何雨失戀的直接原因是第三者插足。
十年戀愛長跑,由於她經常因為工作忽略男朋友宋澤林的感受,兩人之間本就矛盾重重。
在婚姻大事上也有分歧,宋澤林想儘快結婚,畢竟倆人都32歲年紀不小了,但何雨想多攢攢錢能買套房子再結婚。
恰好宋澤林公司的女實習生唐蕊是個有心機的女孩,一番手段下來就把宋澤林給搞到手了。
編劇給唐蕊安排的手段不算高明,但很有用。第一,迷惑宋澤林有用,第二,噁心觀眾有用。
先是刻意製造相處的機會。
比如喊聲宋老師展現迷妹崇拜讓他幫忙修電腦;不小心把水灑宋老師身上,不用紙巾擦偏做作地用手絹擦。
然後,等關係熟悉後,樹立溫柔賢惠純情人設。
一邊是對自己不夠上心的女朋友,一邊是刻意討好的可愛女生,宋澤林就半推半就讓唐蕊用各種找藉口進家裡打掃衛生做飯。
遇到正牌女友也不怕,直接把心意表達得明明白白。
再等何雨和宋澤林之間出現感情問題後,精準把握時機不擇手段拆散倆人。
比如安慰失戀的宋澤林,還是那種「姐姐喜歡罵哥哥,而我只會心疼哥哥」的做派;編謊話刻意製造誤會,狠心掌摑自己往何雨身上潑髒水。
當然,第三者唐蕊的終極大殺器還是這段「名言」:你們又沒有結婚,就算是結婚了,不被愛的那個人才是小三。
這台詞一聽就很容易上頭,忍不住想罵幾句。
講真,唐蕊的第三人設刻板低級,臉譜化嚴重。不過只要能讓你生氣,討論度噌噌噌一上來,劇方的目標也就達到了。
與其說何雨是女強人,不如將她定義為傻女孩。
造成何雨生活一瀉千里的原因離不開小人作梗,但更重要的因素還是在於自身。過去的何雨為了掙錢早就模糊了工作和生活的界限。
所以,擺在何雨面前最重要的問題是修正自己。這就引出了女二號——另一個何雨,為了方便區分,兩個何雨稱為大雨和小雨。
小雨就是當下典型的擺爛躺平青年,奮鬥一詞和她無關。工作不喜歡就辭職,背個包就來上海感受大城市的魅力了。
機緣巧合下,兩人住到了一起,開啟了相愛相殺的生活。大雨喜歡事事做好規劃,小雨則是今朝有酒今朝醉。
相同的姓名和截然相反的性格設定,這種雙生花的戲劇化處理彰顯著編劇的小心思。很明顯,這是要傳達一些關於人生多樣性的思考。
相同的主題,國外已經有成品了,做本土化移植,並不難。
比如英劇《德雷爾一家》、日劇《風平浪靜的閒暇》、韓劇《我的解放日誌》等,都是備受好評的治癒向精品劇。
然而這部劇偏要做不同的煙火,治癒?想得美!
事實上,從劇名和前幾集來看,很容易認為這部劇是要拍都市女性的瀟洒選擇。
沒想到接下來的劇情中,氣人橋段數不勝數。
考證、賣保險掙外快、積極找工作實習,大雨這一年是勤懇的一年。
假如編劇不犯一些常識錯誤的話,這部劇勉強算個勵志奮鬥劇。
但你敢信大雨買的課是CFA(特許金融分析師),考的卻是註冊會計師(CPA)。重要的是編劇設定讓大雨用半年時間連學帶考過了六門科目拿下了證書,現實生活里金融科班出身的人都不敢這麼吹。
看職場版塊,拳頭忍不住要握起來,編劇真的太拉垮了。
同時,大雨這一年更是衰神附體的一年。
由於投資、創業、借錢給別人,她的幾十萬存款快被折騰完了。好不容易生活快走上正軌,母親患癌讓本就坎坷的生活雪上加霜。
編劇通過給人物不斷製造極端困境來推動劇情發展,這種處理粗略一看似乎很有現實感,細節實則經不起推敲。
比如不想在公立醫院排隊非要去更昂貴的私立醫院;不想花爸媽的錢,非要用打腫臉充胖子花自己的錢。
更要命的是,這種戲劇衝突建立在犧牲人設上。人物動機不夠合理,大雨到底是孝順呢還是愛找罪受?
再加上後期十年的前男友和半年的小奶狗兩男爭一女的橋段,不得不說味兒太沖了,還是惡俗國產劇的熟悉配方。
大雨尚且如此,小雨的事業線和感情線更加敷衍,完全就是金手指大開。
她做自媒體,發布兩個視頻就紅了,第一次帶貨就賣空了,富二代因為她會跳井蓋就愛上她了。
不過小雨的男朋友能在事業上給予幫助,感情上卻愛拖後腿,倆人談的是那種因為不能秒回而頻繁鬧矛盾的小學雞式戀愛。
總的來說,整部劇缺點很明顯,主要角色人設割裂,立不起來,職場線兒戲化,感情線狗血化。全員都算工具人,幾乎看不到角色成長。
但必須承認《沒有工作的一年》在最近國產劇里討論度還可以。
這得歸功於編劇會用極端劇情來拿捏觀眾情緒,進而收割流量,也算國產都市編劇的拿手行活了。
客觀來講,這部劇也有優點。
比如啟用的演員們名氣不大但演技自然;雙女主的穿搭很有借鑑意義;劇集前半部分笑點設置反套路。
很難想像,主創怎會在此種命題下拿出這種四不像的擰巴狗血劇,是不相信國內觀眾能夠欣賞平淡溫馨的輕鬆治癒劇?
說真的,卷生卷死的現實生活已經夠苦了,真的沒必要再在狗血劇里找受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