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美聯儲會議基本上也宣布美國的收割失敗了。
與此同時,我們打出了一套組合拳,從出口到消費,從實體經濟到金融貨幣,中國開始了全面的反攻。
估計從2024年開始,中美的gdp差距將大幅度的縮小。

我們先看一下美聯儲本次會議的兩個決定。
首先是維持利率,既不敢加息來進行進一步的收割,又不敢降息來挽救經濟。
其次是減少縮表,這一個決定已經充分說明美國各方都意識到美債的危機越來越嚴重,之前每個月拋售600億美債的美聯儲也不得不開始收手。
為什麼美聯儲被迫做出這麼無奈的決定呢?
此前公布的Gdp增長率可以揭示原因。

美國公布一季度的經濟增長率是1.6%,但實際環比增長值其實是0.4%。
美國使用的是GDP環比年率的統計口徑,與我們所使用的同比實際增速概念並不相同。
美國的gdp比上一個季度實際環比增長只是0.4%,但是美國還會進行年化處理,也就是乘以4之後得到1.6%,這才是公布值1.6%。也就是說,這個1.6%是經過美化的。
而中國官方公布一季度gdp同比增長是5.3%,這一增速實際上超出了市場的普遍預期。換句話說,許多國內外的機構都未曾預料到我國在一季度能夠取得如此出色的5.3%的增長成績,他們之前的預測數據均低於5%。
中國的經濟增長率持續的遠高於美國,雙方的差距拉近是必然的。

不過,也有人發現,今年一季度我國的GDP總量29.63萬億人民幣下,而2023年一季度的中國GDP為28.44萬億,算起來增速應為4.18%。
然而,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卻是5.3%,這是為什麼呢?
實際上,4.18%所代表的是GDP的名義增速,而5.3%則是實際增速。這兩者之間的主要區別在於是否剔除了物價上漲的因素。
實際增速是剔除了物價變動後所得到的,更能反映經濟真實的增長情況;而名義增速則包含了物價上漲的影響,因此在物價上漲或通脹較高的時期,GDP的名義增速往往會高於實際增速。

今年1至3月,我國CPI的漲幅分別為下降0.8%、上漲0.7%和上漲0.1%,而前三個月的累計同比增長率為0。
不過,因為今年第1季度我國的工業生產品出廠價格PPI是同比下跌的,這也造成了gdp的名義增長率較低的原因。
這裡也揭開了近兩年中美gdp差距擴大的原因,那就是來自於物價增長。
因此今年中國打出的組合拳之一就是進一步的促進消費,現在我們的社消零售增長5.5%,這是在去年增長的基礎上的進一步擴大,說明消費正在復甦。

而我們的組合拳還有另一招,就是在貿易方面持續的增加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貿易額,這給國內經濟帶來的好處就是工業增長,尤其體現在近兩個月pmi連續超過50處於擴張區間。
在這些手段的支持下,我們的ppi和cpi有望逐步增長至正常區間,這將為我們的gdp做出一定的貢獻。
另外前兩年匯率也讓我們的gdp與美國相比較時存在一定的折損。
今年除了美國降息之外,我們還在持續的拋售美債,並且將與俄羅斯合作推進金磚國家組織內部的支付體系,這些都將有利於人民幣地位的提升,也推動人民幣匯率的上漲。
通過以上這些一個又一個的具體措施,到今年底大家一定可以看到中美gdp的差距有效的縮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31618023e81ef0816301052f0590403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