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橋,跨山越海的硬核浪漫

2022-03-27     中國國家地理

原標題:中國大橋,跨山越海的硬核浪漫

中國大橋,跨山越海的硬核浪漫

遇山開路,遇水造橋

是基建大國的硬核浪漫

中國既是橋樑大國

也在不斷研究成為橋樑強國

今天地理君就給大家介紹一些

驚艷世界的中國橋樑

鴨池河大橋,世界跨徑最大的鋼桁梁斜拉橋

2019年12期

攝影/張政

橋樑工程,連接的不只是大地。每座橋樑都是人類和自然的連接,為了跨越不同的自然天塹,橋樑工程師們往往需要隨機應變。而一座橋樑的建造也絕不僅僅只需要技術,考慮環保、經濟等要素往往是更重要的。

游龍鳧水

長三角地區密集的跨海大橋

長三角建有中國最密集的跨海通道群

2021年06期

目前我國已建成的水下隧道和跨海橋樑有多條(座),但跨海隧道則不多,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長三角是目前已建和規劃建設跨海通道最密集的地區。

在舟山建成跨海大橋、通上汽車之前,人們從舟山去往近在咫尺的上海,有兩種選擇:一種是先坐渡輪到寧波,再從寧波坐汽車或火車到上海。另一種選擇是從舟山坐海上輪渡到洋山島,過東海大橋後再到上海。

從地圖上看,長三角地區的上海、杭州與寧波等幾個核心城市之間,構成了一個英文字母「C」形的交通網絡。在這個網絡中,舟山孤懸海外,是網絡中的一個缺口和斷點。

這些年來, 舟山的連島工程,不僅將自身份散的島嶼連了起來,更重要的是直接連上了大陸一端的寧波。在未來的規劃中,舟山的連島工程還將繼續向北延伸,通過跨海大橋與上海、江蘇連接。

這樣,長三角就將形成一個從「C」到「O」、完整的跨海通道大閉環。

這個跨海通道大閉環,始於由上海浦東新區蘆潮港直達舟山市嵊泗縣小洋山島、全長32.5公里的 東海大橋,這是本世紀建設的第一座跨海大橋,2005年投用;連接嘉興和寧波、跨越杭州灣海域、全長約36公里的 杭州灣大橋,比東海大橋晚一年建設,2008年通車;全長約10公里的嘉紹大橋,2013年建成通車,是第二條跨越杭州灣的大橋。再加上數條 舟山跨海大橋,眾多造型各異、長短不一的跨海大橋,最終在長三角地區形成了一個通暢而閉合的環路。

舟山群島跨海大橋群航拍圖

2021年06期

攝影/趙高翔

杭州灣跨海大橋北起浙江嘉興海鹽鄭家埭,南至寧波慈溪水路灣,全長36公里。 杭州灣是世界上潮水最大的港灣之一,不僅風力大、潮水大,還有地質條件、情況複雜的水流和颱風的影響,獨特的「V」字形海灣,造就了舉世聞名的 錢塘江大潮,卻讓兩岸的交通繞了個大彎。

設計者們研究了杭州灣近50年的水文資料,最終設計出這種獨特的 「S」形橋身——它使得潮水漲落的方向與橋身基本垂直。

2008年5月,杭州灣大橋落成,將原先沿海岸的「V」字形的道路,變成了「A」字形。建成之後,錢塘江大潮的高度至多降低2厘米,相比平均9米的潮水高度,這點影響完全可以忽略不計。

杭州灣大橋

圖自《博物》 2013年01期

攝影/曹剛

橫跨峽谷

烏江流域萬座橋

烏江流域主要橋樑分布圖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19年12期

被譽為「世界橋樑博物館」的貴州與「中國橋都」重慶都在烏江流域。這裡有橋樑近萬座,我們在地圖上標註了近百座各時期的代表性橋樑。

烏江流經貴州中北部,最終在重慶涪陵匯入長江,其流域是典型的 喀斯特山區,地表被切割得支離破碎,千溝萬壑。

烏江流域幾乎全程都是峽谷地區,在古代是地域文化之間相互隔離的自然界線,在現代則是架橋技術突破各種挑戰之地。

在這樣的地理環境下,當地人搭建了草繩橋、藤橋、木橋、磚橋、石橋、風雨橋、水泥橋等各式橋樑。

如今,烏江流域的座座橋樑連接起公路、鐵路,也推動貴州和重慶成為「世界橋樑博物館」和「中國橋都」。整個流域各種橋樑近萬座,是 中國橋樑密度最高的區域之一

重慶市涪陵區烏江幹流附近橋樑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19年12期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黔渝地區的交通發生著巨大變化,不同時期、不同用途的橋樑在這一地區能夠集中呈現。圖為重慶市涪陵區烏江幹流附近橋樑,最上面的是近幾年建成的高鐵橋,下面兩座公路橋分別為上世紀70年代和90年代所建。攝影/張政

「橋摞橋」的畫面在烏江流域及周邊區域非常常見。如蘭海高速經貴州段,與唐宋時貫穿此地的官道同出一轍。許多古代的道路,被時間證明是最好的選擇。

沿著古老的道路,一次又一次地架設更高更大的橋樑,成為最佳方案。如今在夜郎湖、烏江鎮、鴨池古渡等地都能看到「橋摞橋」的景觀。

以前烏江兩岸的人是「講話聽得見,見面走半天」,如今烏江流域的 近萬座橋樑正在改變著當地的時間與距離。

三線建設時期、90年代基建時期和21世紀建造的現代化大橋飛架在烏江兩岸,一條成貴高速鐵路幹線就建有橋樑476座,烏江流域的橋在 高度、難度和數量上不斷刷新紀錄。

圖為貴陽清鎮市紅楓湖的花魚洞大橋

穿越喀斯特峰叢之中

「橫走天下路,難過烏江渡」正在成為歷史

2019年12期

攝影/李貴雲

青藏高原

克服重重困難的鐵路橋

沱沱河大橋,長江第一鐵路橋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16年07期

沱沱河長江源特大橋全長1389.6米,有著 江第一鐵路橋的稱號。青藏高原曾流傳著這樣的民諺:「上了崑崙山,進了鬼門關;到了沱沱河,不知死和活。」但今天,沱沱河已成為青藏鐵路上極具吸引力的著名景點。攝影/王寧

青藏鐵路車站的設計原則是什麼呢?「在滿足國家要求的輸送能力的前提下,儘量考慮環保。」電話里青藏鐵路項目設計的總工程師李金城的聲音擲地有聲。

青藏高原是世界最高、最獨特的高地自然景觀所在地,這裡深藏著世界上最美好的原始高地景觀,世界科學家將之列入世界最有價值的生物多樣性重點保護地區之一。

青藏鐵路的線路設計、站點布設,成為影響千秋萬代的事情。比如整條線路基本與青藏公路保持平行,這是為了少一次對自然環境的切割。經過國家級保護區時只走邊緣區而不走核心區,儘量繞避大片的濕地,或者在濕地上設置橫跨橋,以橋代路。

藏羚羊群穿過鐵路橋

圖自《博物》2007年11期

青藏鐵路在修建的時候,設計了一些可以讓動物穿過的「通道」,這就是其中的一個。攝影/劉為強 奚志農

與中國東部相比,在高寒地帶修建的青藏鐵路,需要花費高昂的建造成本。

當時有三大難題橫亘在青藏鐵路建設者面前——多年凍土、高寒缺氧、生態脆弱,這使將鐵路修上世界屋脊成為一項前無古人的艱巨工程。

格爾木至拉薩段的青藏鐵路歷時5年建成,總投資超過330億元,全線共建成橋樑675座,涵洞2050座,隧道7座。

此外,建成運營後的青藏鐵路也需要高昂的長期維護成本。

拉日鐵路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16年07期

一列火車飛奔在拉日(拉薩—日喀則)鐵路橫跨拉薩河的大橋上。2014年,拉日鐵路開通之後,坐火車從拉薩到日喀則只需要兩個小時,花費的時間大為降低。專家們認為,拉日鐵路與拉林(拉薩—林芝)鐵路,對中國的國家安全有著重大作用。攝影/閻東

橋樑

不僅為人類生活帶來便利

它們更是懸在空中的路

連接的也不只是空間與地點

更連接著文化與人心

這些偉大工程訴說的是

所愛隔山海,山海皆可平

一篇微信文章看不完這些偉大工程

如果你想深入、全面地了解

橋樑大國的硬核浪漫

就讓中國國家地理為你深度解讀吧

點擊封面圖查看、購買雜誌電子版

以下8期 每滿88減8

中國國家地理 雜誌電子版

限時活動截止至

3月28日 24:00

《中國國家地理》2007年05期

- 跨海工程 一史無前例的大手筆

- 膠萊運河-讓渤海與黃海一線相連

《中國國家地理》2016年07

- 青藏鐵路通車10年,已在凍土地帶「開枝散葉」

《中國國家地理》2019年12

-烏江流域萬座橋 黔渝山區的交通史冊

《中國國家地理》2020年01期

- 三大灣區為何獨缺渤海灣跨海大橋

- 遼東灣 面朝大海, 卻是「湖灣」

《中國國家地理》大拉薩特刊

- 條條大路通拉薩

- 「一帶一路」上的拉薩

- 拉薩河 一江碧水穿聖城

《中國國家地理》2021年06期

- 從「C」到「O」 長三角「跨海通道」大閉環 最關鍵的一塊拼圖在舟山

- 磯頭 正在消失的長江中下游地標

《博物》2013年01期

- 游龍鳧水 中國的跨海大橋

《博物》2013年02期

- 跨山越谷的山間大橋

還想看更多雜誌電子版?

點擊下圖

進入「中國國家地理暢讀」小程序

你錯過的經典這裡能看

編輯:小葇、白貓

這才是中國的春天

東北,到底有多重要?

河流,為什麼這麼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310ca743516c692fc1351ff39534f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