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阿姨在退休後天天在網上刷各種養生文章,半年前看見人家說紅肉吃多了與癌症發生相關,於是開始改吃魚肉、雞肉。
但前兩天手機啥又彈出了一篇文章推送,文章稱現在海洋受到大面積污染,魚蝦等海洋生物都變成了「毒物」,不能再吃。文章中還列出了美國的研究佐證,看著還真像那麼回事。
這讓張阿姨犯了難,紅肉不能吃、魚肉也不能吃,那難道以後只能吃雞肉了嗎?這生活得過得多單調啊!到底魚肉能不能吃呢?
一、美國研究:魚肉含有毒物質,多吃或致癌?
《癌症病因與控制》上發表了一項由布朗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研究人員進行的研究,研究人員對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退休人員協會飲食與健康研究內49萬餘名受試者的數據進行了薈萃分析。
結果發現較高的魚類總攝入量、金槍魚攝入以及非油炸魚攝入量,與惡性黑色素瘤、原位黑色素瘤風險呈正相關關係。
研究人員利用癌症登記處獲得的數據計算了15年時間裡新發黑色素瘤的比例,在調整社會人口因素、癌症家族史、所在地區紫外線輻射水平後,研究人員發現:
相較於平均每日攝入0.3g金槍魚的受試者,平均每日攝入14.2g金槍魚的受試者罹患惡性黑色素瘤的風險增加了20%,0期黑色素瘤風險增加了17%;
平均每日攝入17.8g非油炸魚的受試者相較於每日攝入0.3g的,惡性黑色素瘤以及0期黑色素瘤的風險分別增加了18%、25%。
對此,研究人員推測與魚類內的污染物相關,包括有多氯聯苯、二噁英、砷以及汞等元素。魚類攝入越多,也就意味著這些污染物攝入越多,會給健康帶來的風險也越大。
不過,該研究僅僅只是觀察性研究,還不能確定魚類攝入量與癌症發生之間的因果關係,也沒有考慮一些其他會影響癌症發生的因素,所以更多是起到參考作用。
二、真正致癌的是這4種魚,儘量少吃或不吃
生活中,我們真正需要注意的其實是這幾種魚,長期攝入會給健康帶來較大風險。
1.烤/煎炸的魚
魚肉在高溫燻烤或煎炸過程中會產生大量氧化聚合產物,包括有多環芳烴、苯並芘等,而這些物質是明確的一類致癌物,長期接觸會增加身體罹患胃癌、腸癌的風險。
2.甲醛魚
甲醛可起到保鮮、增色以及防腐的作用,一些商家為了延長魚的保質期會違法添加甲醛,而人在接觸甲醛後容易引起過敏反應,嚴重的甚至會引起白血病。
日常挑選魚的時候一定要看好,發現魚肉異常發白肥大、有異常氣味或者是一捏就碎的話,則很可能是甲醛魚。
3.鹹魚
鹹魚在腌制過程中會產生大量亞硝酸鹽,亞硝酸鹽本身不致癌,但進入胃部後會與蛋白質結合生成亞硝胺。亞硝胺是明確的一類致癌物,會增加食管癌、肝癌、胃癌等疾病的發生風險。
4.生魚片
生魚片有較大的寄生蟲感染風險,如肝吸蟲就很可能會存在於生魚片內。一旦發生感染,其會寄生在肝內膽小管內,給肝臟健康帶來極大的威脅,後期還可能演變成癌。
三、適量吃魚好處多,牢記兩點健康吃魚
魚是個營養價值很高的食物,包括有豐富的蛋白、不飽和脂肪酸、礦物質等,同時還是個低脂肪的食物,即便是多吃也不會長胖。
一項針對5000餘人的隊列研究指出,較高的魚肉攝入與我國人群腦卒中死亡風險下降相關。相較於不吃魚的人群,每日吃魚可讓腦卒中死亡風險下降30%左右。
無獨有偶,還有研究發現相較於每周吃魚<100g的老年人,每周吃魚>100g的認知水平下降的風險降低了35%。
我國膳食指南推薦,成年人每周最少吃2次魚,攝入的量保持在300~500g為宜。
吃魚肉時,其實也有一些注意事項,這兩件事要做對。
魚肉不能代替紅肉:紅肉和白肉內的營養價值不同,如紅肉內的鐵元素比白肉要高許多。日常不能完全只吃白肉而丟棄紅肉,正確的做法是二者配合食用,建議每日攝入75~100g白肉、50~75g紅肉。
最好清蒸:清蒸可最大程度保留魚肉內的營養價值,且油脂含量很低,吃起來也比較鮮美,不會給身體帶來額外的負擔。
魚肉是個非常健康的食物,所謂的吃魚會致癌的研究,更多是觀察性研究,並沒有表明二者之間的因果關係,所以不能盲目輕信!
參考資料:
[1]《吃魚多,誘發黑色素瘤?最新研究報告來了》.醫學界腫瘤頻道.2022-06-24
[2]《顛覆!經常吃魚易患癌?這4種魚很危險,多吃一口癌近一步,肝膽胃全毀!健康吃魚看這裡》.我是大醫生官微.2023-07-12
[3]《多吃魚對身體好,但這 3 種魚千萬別吃!小心致癌!》.科普中國.2023-03-24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