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誰的兒子不重要,你是誰才重要。」
即使身處大牢之中,姬昌依舊沒有讓兒子為了自己改變,而是讓姬發繼續做自己。
這番言語最終動搖了姬發內心對殷壽的信任,也讓他在看清殷壽真面目之後迅速走上了反叛之路。
沒有誰需要為了別人而活,從一個飽含稚氣的青年到獨當一面的勇士,從敬仰英雄到成為英雄,姬發的成長之路是《封神第一部》的故事主線。
而這樣的情感內核設置,同時也對《封神演義》「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傳統封建思想觀念進行了強有力的衝擊,使這部新時代下的《封神》有了屬於這個時代的價值內核。
除了幫助姬發走上正確人生道路之外,姬昌這一角色在《封神第一部》的故事中也有著鮮明的個性和明確的角色定位,即一個忠誠的臣子和一個深愛著自己兒子的父親。
相較於帝乙對殷壽的漠不關心,殷壽對兒子殷郊的嚴厲,蘇護對蘇全孝的冷漠,姬昌並沒有去逼迫自己的兒子去成為自己心目中的樣子,也從來沒有因為說特別喜愛其中的哪個兒子,而對其他孩子差別對待。
正如姬昌在收養雷震子所說的那句:「就算它是妖,是善是惡,也全看以後教誨如何,豈能妄下定論?」
在原著的故事中,姬昌被描述為一個聖人,即使紂王將他關入大牢,殺害他的兒子,他仍舊恪守君臣本分,始終不曾對紂王發動戰爭,直到姬發即位。
仁慈、博愛、睿智、恪守君臣之道是姬昌在原著中的最大特徵,這些特質其實在影片中也都有所還原。
相較於影片開場冀州侯蘇護統治下的冀州兵強馬壯,姬昌統治下的西岐大興農業,人民生活寧靜富足。
即便因為殷壽的倒行逆施而招致天譴,西岐的存糧依舊能夠保證民眾三年的生活。一個注重農業生產、不願發展武力、懂得體恤民心的諸侯是姬昌首次出場給觀眾帶來的直觀印象,而也更能引發觀眾猜想,是怎樣的一個君主能夠讓眼前這個一臉和藹、恪守臣道的老人最終被逼無奈之下選擇了拿起武器?
當殷壽呈上用伯邑考的肉製成的肉餅給姬昌時,原著中的描述是姬昌已然知道這是用伯邑考的肉製成的,但是為了打消紂王心中的顧慮,他還是毅然決然地吃下了眼前的肉餅。
而電影中給姬昌的算卦技能加了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算卦者什麼都能算,卻唯獨不能算自己,也就是說姬昌完全不知道自己此番來朝歌將會面臨怎樣的艱難考驗,更不可能知道在自己入獄之後,伯邑考竟然會親自帶著奇珍異寶來懇求紂王釋放自己的父親。
影片在此處對原著的改編,可以說既強化了姬昌這一人物形象仁慈、忠誠的一面,避免了原著中一方面不斷強調姬昌身上的美好品行,另一方面卻又在此處將姬昌描摹成一個為了生存而不惜食子的矛盾體,同時也讓紂王的殘暴面目進一步暴露在觀眾面前。
影片中,姬發對於武器的選擇其實頗有深意。從小在父親這個所謂「西岐農夫」的教導之下,一心嚮往成為一名武士的姬發身上不僅有勇猛果敢的品質,同時也繼承了父親寬任待人的品格。
當其他質子都是手拿殺傷力異常兇狠的刀劍,唯有姬發選擇了靈活柔韌、更加側重於防禦的弓箭。在真實的歷史中,對後世中華文明印影響深遠的周朝禮制文化中,就包括有射禮。對於當時的貴族男子而言,射禮可謂是衡量道德標準的重要禮儀之一,並且有著堪稱複雜繁瑣的一整套禮儀規範。
從「武王伐紂」的歷史故事到《封神演義》原著,再到後來的戲劇、評書,以及近現代的影視劇、電影改編,《封神》所要講述的故事其實早已成為國人內心深處的文化基因。
選擇將這樣一個家喻戶曉、耳熟能詳的故事搬上大銀幕,對烏爾善和他的團隊而言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但影片最終的改編仍然給銀幕前的我帶來了不少驚喜,無論是對紂王、妲己、姬昌父子等角色的重新塑造,還是對故事主線的重新梳理,都能看出主創團隊是真的想將這個極具文化特色、民族精神的故事講好,並在其中融入屬於這個時代的思想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