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效直追好萊塢,《流浪地球2》成就中國科幻電影新高度

2023-01-28     迷影生活

原標題:特效直追好萊塢,《流浪地球2》成就中國科幻電影新高度

不知不覺,距離《流浪地球》上映,已經過去了近四年。科幻電影的製作是衡量一個國家電影製作技術水平的標杆。如果說《流浪地球》成功打開了中國科幻電影發展的大門,那麼四年之後的《流浪地球2》則標誌著中國電影工業在進一步發展完善之後,正式開始了自己追趕好萊塢的征程。

《流浪地球》在四年前創造的輝煌成就使無數中國觀眾對國產科幻影視作品的未來發展充滿了期待。然而在這之後的數年間,卻始終沒有一部國產科幻影視作品能夠接過《流浪地球》的大旗。

我們不得不承認一個事實,那就是雖然《流浪地球》取得了史無前例的成功,但是國產科幻類型影視作品的發展依舊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所以,在看《流浪地球2》之前,我也和許多觀眾一樣,對這部時隔四年之後推出的續作充滿了懷疑——它真的能複製前作四年前的輝煌成績嗎?但是當我走出電影院的時候,全然沒有之前的擔心,這部在無數中國電影人努力下歷經四年打造而成的科幻巨作絕對會打破人們對中國科幻的固有印象。能夠超越《流浪地球1》的,果然只有《流浪地球2》。

在我看來,《流浪地球2》之所以好看,首先是因為系列影片嚴謹詳細的世界觀設定、科技背景以及歷史鋪墊。

前作開場五分鐘即講述完成的歷史背景最終成為了《流浪地球2》劇情展開的主要時間,但是看完《流浪地球2》的觀眾如果再去回顧《流浪地球》,就會發現前作開場五分鐘的背景鋪墊都能在《流浪地球2》中找到一一對應的情節,無論是劉培強與韓子昂的對話,還是劉啟與父母的合影以及劉培強的太空人事業。

並且《流浪地球》與《流浪地球2》還有諸多前後呼應的細節,比如劉培強與韓朵朵的愛情對應了前作劉培強與養女朵朵的情節,人工智慧Moss的人性演化源自於丫丫上傳後對人工智慧550系列進化的推動等等。

自古以來,科學技術的發展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在從中世紀的日心說到現代的克隆技術、人工智慧,每一次科技進步都會帶來新的爭議,而面對「太陽正在急速老化,持續膨脹,一百年後會吞沒整個地球」這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流浪地球》中的人類中也有著不一樣的聲音。

在地球聯合政府中,雖然以中國為代表提出的「移山計劃」最終成為了人類在面對生存危機時保存生命火種的最佳選擇,但是依舊有許多人無法割捨「數字生命」計劃帶來的永生誘惑,甚至更有甚者並不認為生活在當下的人類需要對未來可能發生的「虛無縹緲的」世界危機買單。於是就有了電影中發生在2044年的「太空電梯襲擊事件」。

無論是創作《基地》系列作品的阿西莫夫,還是《2001太空漫遊》的原著作者阿瑟·克拉克都曾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及並設想過從地球直通太空的「太空電梯」。

作為《流浪地球2》作品中最早進行設計並且在電影中占據著重要地位的主要科技裝置,影片中的太空電梯設計充滿了現實主義色彩,以及與行星發動機同樣的重工業色彩。

估計經過多次細緻打磨的「太空電梯」帶給許多觀眾的第一印象就是這個東西在科技條件成熟的時候能夠在現實中被製造出來。

《流浪地球2》中的太空電梯分為多節,其運行原理首先是通過和火箭發動機類似的噴射裝置使自身能夠急速上升並達到一定的高度,之後則採用磁力推動其向上,最後在通過物資中轉站後,與空間站實現對接。太空人坐在轎廂內一方面需要承受超重負荷帶來的痛苦,另一方面還要能夠挺過急速上升九萬公裡帶來極度眩暈。

伴隨著影片極具科幻史詩感的長鏡頭展現,觀眾在銀幕上看到了人類自古以來修建「通天塔」的夢想成真以及未來科技所能達到的高峰,而這一極度複雜同時又無比脆弱的科技裝置似乎同時也預示著困難與危機的到來。

無人機的叛亂與太空電梯中同時出現的神秘人,最終掀起了影片第一幕的高潮,似乎是為了捍衛自身的理想,堅持」數字生命計劃「的反對者們最終不顧一切地毀掉了同樣象徵著無數人心中理想的太空電梯與巨大無比的方舟空間站。

影片中無人機、殲系列戰機漫天混戰的片段可以說展現了中國電影人對未來科幻與尖端武器發展的想像力,這一片段對於中國觀眾的意義絲毫不遜色於90年代好萊塢大片《獨立日》中人類戰機集結與外星戰艦戰鬥場景給當時世界觀眾帶來的震撼。

看到方舟空間站的墜落與太空電梯的毀壞,相信許多觀眾也會情不自禁地對內心發問,人類究竟是一種怎樣的生物,他們一方面創造著偉大,另一方面卻又同時在不斷毀滅。

希望似乎在方舟空間站與太空電梯漫天飛揚的灰燼中消失殆盡,正如諸神隕落的神話中所描摹的末日景象一般……然而讓人感動的是,在這理想的希望完全破滅之前,人性的偉大卻讓人類逐漸擯棄偏見與狹隘,團結一切力量走到了一起。正如由李雪健飾演的周喆直在影片中一再說出的那句「危難當前,唯有責任」。

相信此前許多人對「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觀念感到熟悉而又陌生,熟悉是因為新聞報道中常常提到,陌生則是因為許多人對這一思想理念的內核其實並不理解。然而通過《流浪地球2》的情節,相信大家都會對這一思想理念有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

人類科技自工業革命以來已然發展了數百年之久,然而諷刺的是,即便到《流浪地球》中的未來,人類依然將最先進的科技用在了核武器的製造和保密,用在了對彼此毀滅之上。但是當面對地球即將毀滅的危機時,曾經的偏見與狹隘是那麼微不足道,人們這才真正意識到我們都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之上,即使有分歧、矛盾,我們依然無法否認地球上的全人類是生死與共、休戚相關的命運共同體。

數字生命派與流浪地球派在影片中的衝突矛盾既是影片中推動劇情展開的重要情節,同時也飽含著簡單而又深刻的哲學思考——文明該如何延續?

就像《黑客帝國》系列帶給人們的衝擊一樣,在應對毀滅的危機時,我們是應該將自己的意識上傳於虛擬世界,擺脫現實中的身體,以此來獲得所謂不同維度的永生,還是活在當下利用科技使自身免於毀滅的危機。如果選擇後者,我們似乎獲得了永生,但是同時我們也失去了文明發展的關鍵——人。正如影片科學家所說的那樣「沒有人的文明毫無意義。

接近三個小時時長的影片充滿了悲劇性色彩,面對「流浪地球」計劃過程中不斷出現的危機,人類竭盡全力加以應對,一次次渡過難關,卻也一次次在犧牲。小到劉德華、吳京飾演的角色,大到全人類都在這場史無前例地拯救家園計劃中不斷做出自我犧牲。

在100代人、2500年的時光中,人類是否能夠如願以償帶著自己的地球家園到達新家園,不到最後一刻,誰也無從知曉。但是這種愚公移山、精衛填海般的勇氣與魄力卻使得《流浪地球》的故事充滿了中國人特有的精神品質和浪漫主義色彩,表現了中華民族始終不曾改變的故土情懷和對希望的堅信。

四年前,郭帆和他的團隊給了中國科幻電影以勇氣。四年後的今天,他們用《流浪地球2》給了中國科幻電影以底氣。如果說技術上的進步能夠讓觀眾在逼真動人的特效場景中感到「爽」,那麼精神內核的承載則能讓觀眾在看完电影後展開自己的「思」,《流浪地球2》無疑做到了兩者兼具。

最後,就用影片中周喆直的一段台詞作為結尾吧,「我信,我的孩子會信,孩子的孩子會信,我相信會再次看到藍天,鮮花掛滿枝頭。」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303caf6353d3b73082d14d8453b7279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