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滿族文化對京劇服飾的影響,從乾隆過壽徽班進京說起

2019-09-17     文物考古聊歷史

京劇的成形與定型離不開清朝統治階級的扶持,說來也巧,元雜劇的興盛期也是在元朝的統治時期,這兩朝都是屬於少數民族政權。或許正因為如此,在他們看來,戲劇、小說等這類俗文學與其它漢族文人視為高雅的活動並無差異,所以,他們並不輕視。

京劇的成形是在清朝,而開端便是在乾隆末期。乾隆特別喜歡戲曲,在下江南的時候就曾挑選一些蘇州、揚州的藝人進宮演出。於是,乾隆大壽時,便專門請了徽班進京祝壽。徽班進京後,融合了徽、秦、崑腔,迅速風靡京城。其它徽班因此也相繼進京,道光二十五年,京劇便基本成形。在皇宮、中南海、頤和園、圓明園、承德避暑山莊等地,都設有戲台。到了慈禧掌權時期,慈禧更是親自培養戲班,「普天同慶」戲班便是由她直接管轄的。而原本這類戲班一般是由專門的太監承辦的。統治階級對京劇如此喜愛與重視,京劇的藝人自然也會盡其所能投其所好,因此,京劇的戲服便大膽的借鑑滿族的服飾元素,在京劇戲服的款式、圖案、顏色上都可見滿族元素。

款式

  • 《四郎探母》中遼朝鐵鏡公主的扮相

看到這個扮相,或許會有人問:這不是清宮劇的裝束嗎?她不是遼朝公主嗎?穿越了?

確實,在《四郎探母》中,鐵鏡公主身著旗裝,頭戴旗頭,也就是所謂的只是這個旗頭經過了戲劇的加工,稍顯誇張了些。腳上穿的也是「花盆底」的旗鞋。

並且在部分場景中,還身著紅色旗蟒。「旗蟒」原本是屬於滿族皇后所用的吉服朝袍,基本原封不動的被借鑑到京劇的戲服上。旗蟒成為京劇禮服後,用於表現古代各少數民族統治階層的貴族婦女。其中太后穿黃色旗蟒,而皇妃、公主等身份著紅色旗蟒,所以,可以看到在《四郎探母》中鐵鏡公主便著紅色旗蟒。同時,在京劇的舞台上,人物的服飾並不受到朝代限制,不單在演繹清朝故事時會使用旗蟒,表現其它朝代的歷史人物時也能穿戴,鐵鏡公主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除了旗蟒,還有一類「箭衣」,也基本上是直接借鑑了滿族服裝。

  • 彩繡箭衣

箭衣直接取材於清朝的四開衩蟒袍。滿族在入關前原本是游牧民族,善騎射,屬於馬背上的民族。因此這種四開衩的蟒袍很適合舞台上需要做些打鬥動作的表演,因此多為武將扮相的人所著。京劇中對箭衣的使用有著嚴格規定,每種類型的人物都有相應的箭衣樣式,可細分為彩繡龍箭衣、平金龍箭衣、團花箭衣、花箭衣、素箭衣、布箭衣等6個品種。彩繡龍箭衣一般用於帝王、武將。

硬靠

京劇武將中常穿的還有「靠」,取材於清朝將官的戎服。靠的服裝造型經過了一定的舞台改良有些誇張,有靠旗的稱為硬靠,無靠旗的稱為「軟靠」。靠旗本是古代將領傳令的令旗,運用到舞台的武生形象上,增加了幾分舞台效果。

除了直接搬用的,還有部分採用滿族服飾元素的,如「領衣」。清代禮服無領,於是另在頸間披領衣。如下圖中男性人物的脖子上圍著的便是領衣,在京劇中一般是普通人所戴。

以上說得都是現實生活中或是故事中的人物服裝造型,在京劇神話傳說中的人物服飾中也有借鑑滿族服飾。如《天女散花》中的天女所著「宮裝」。

宮裝也叫「宮衣」。宮裝衣裙相連,最具有滿族婦女服飾典型特點的地方是:宮裝袖口是「大鑲大沿」的裝飾,雲肩周圍飾以網穗,腰際以下綴有3層64條彩帶。彩帶是滿族薩滿文化中的一種元素。薩滿師神衣上的飄帶的多少是他們神力的體現。薩滿師是溝通天與地的媒介,而仙人、仙女也是神話中的人物,京劇中的仙女形象取材於此是再合適不過的了。同時,彩帶也給人飄飄欲仙的感覺,同樣增加了京劇演員在舞台上的表現力。

圖案

對於滿族服飾元素,京劇戲衣在圖案上也有所借鑑。除了前文提到的袖口的「大鑲大沿」的裝飾,還有如「補子」的圖案。補子的圖案原本是用以區分官位品級的,但在京劇中已不起這個作用,只起到裝飾的作用。補子上的「八寶」、「八吉祥」圖案,便是滿族服飾的吉祥圖案。

清代補子

兩肩上的「日月」圖案則取自滿族的薩滿教。薩滿教的薩滿師經常在胸前身後背大銅鏡,有「懷日背月」的寓意,兩肩上也有銅鏡,取「左日右月」之意。京劇戲服,有的女裝上還秀滿了蝴蝶圖案,蝴蝶也是具有薩滿文化的一種元素,在滿族的薩滿教,以蝴蝶為送子娘娘。

薩滿服飾上的銅鏡

再有,京劇戲服上的「錦上添花」也是滿族服飾的一大特色,所謂的「錦上添花」就是在提花面料上刺繡花紋,形成花紋疊落的形式。

顏色

京劇服裝顏色鮮艷,有別於其它戲種的素淡。京劇服裝色彩主要由十種顏色組成,這十種顏色又分為「上五色」和「下五色」。上五色是紅、綠、黃、黑、白,下五色是粉、藍、紫、香、湖。上五色主要用於表現社會地位較高者,而下五色用於表現社會地位稍低者。用於表現地位較高的人的「上五色」也是滿族先祖所崇拜的五色,其中,黃色代表土、白色代表水、紅色代表日、藍色代表天、黑色代表鐵。

同時,京劇服飾上的顏色等級與滿族的服飾文化也是相符合的。但凡看過清宮劇的人都知道,滿族中有「八旗制度」,而八旗的主色便是黃、白、紅、藍,這四色也是滿族的主色調,在服飾制度中,常常以此來明確身份等級。京劇戲服明顯借鑑了其中的等級制度。

其實,不單京劇戲服受到了滿族服飾的影響,京劇的唱詞中也受到了滿語的影響。如大家耳熟能詳的「巴圖魯」一詞,「巴圖魯」在滿語中指的是勇士。在許多京劇的唱詞中都能聽到這個詞。如《忠義璇圖》中的一段兒:「眾巴圖魯,就此撒開圍場者。」京劇是得益於清代統治者的喜愛才發展起來的,因此,受到滿族文化的影響也是無可避免的吧。在清朝沒落後,許多滿族皇族甚至也加入了京劇的演藝中,並且,其中的不少人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參考:《「旗」裝「奕」服:滿族服飾藝術》滿懿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2sc_RG0BJleJMoPMSvK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