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丈村位於福綿區西南面、車陂江邊上,距離福綿城區4公里,共有村民1700多人,村中至今遺留保存較好的傳統生態民居70餘座,並有古繡樓、古戲台、古井、炮樓等建築。
十丈村在現有農村生態環境基礎上提升建築風貌,村莊將現代文明與傳統文化有機結合,將老建築改建成文體廣場、戲台、遊客接待中心、傳統文化和諧家園大講堂、圖書館、知青館、村史館、農耕文化陳列館等,發展獨具特色的鄉村旅遊和休閒度假旅遊等旅遊產品,充分彰顯了"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業",並抓點成線、串珠成鏈,推動鄉村成線、成片、成景,形成環境乾淨整潔,風景優美,可游可賞可體驗的美麗鄉村旅遊新景點。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馮驥才先生曾說過:"古村落是最大的文化遺產。"在鄉村振興和傳統文化復興的浪潮下,福綿區福綿鎮十丈村的發展迎來了新機遇、新動力。
原本默默無聞,有著300年歷史的十丈村,卻在這兩年藉助鄉村振興戰略的春風,著力改善村莊基礎設施條件和人居環境,積極實施傳統村落保護開發和美麗鄉村建設,古村落煥發出新的生機,變成村民和遊客心中美不勝收的"明星"村。
鄉村振興吹開美麗畫卷
驅車來到福綿區西南面、車陂江邊上,距離福綿城區4公里的十丈村,就看到70餘座雖經歲月風雨的侵蝕與洗禮,但仍保存較好的連片傳統生態民居,在夏日的光輝中散發出獨特魅力。行走其中,古韻油然而生。
"如何讓鄉村'活'起來?讓農村不斷煥發新的活力?" 十丈村第一書記、福綿區文聯主席陳桂春介紹,對十丈村來說,加快鄉村振興,關鍵就是要結合自身優勢,走出一條發展的新路子。舊村改造,十丈村的突破口就在於此。
2018年開始,十丈村按照"兩街四巷八試點"規劃建設,在改造過程中保持村落古樸風貌的基礎上,凸顯風貌完整性,戲台、知青院、遊客服務中心、茶館、圖書館、村史館、商業街、和睦家園大講堂……以民宿為主,更多業態的引入,使村落真正的"活"起來。
同時,福綿區創新"政府主導+群眾主體+社會參與"模式,以城投公司作為業主,整合各部門項目資金,作為股金出資投入前期建設經費,村民以土地、舊房屋出租入股,共同開發,利益共享,最終呈現一個村容整潔、環境優美、產業興旺、鄉風文明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形象。
留住古村落的鄉愁
泥牆黛瓦、石砌村道,四時有花,庭院有水。漫步在十丈村,濃郁的古樸鄉村氣息撲面而來,"舊物"在時光的打磨中變得極具溫潤感。十丈村的時光是緩慢的,慢到好像與世隔絕。
十丈村有著300年歷史,是福綿區美麗鄉村建設項目。近年來,隨著鄉村旅遊的興起,這個曾經幾乎與世隔絕的小村莊漸漸"甦醒"了,迎來新的春天。
"如何將古村落和旅遊開發相結合,我們一直在探索和努力。" 陳桂春說,在保護古村落過程中,要平衡鄉村旅遊開發與古村落的修繕保護,才能保持原汁原味的古村生活方式和古村傳統文化。
正值暑假休閒旅遊期,不少遊客正在十丈村的農家樂中嬉戲聊天、嘗農家菜、干農家活,遠離城市的喧囂,回味兒時的記憶。
"我們小時候就是住在這樣瓦片土牆的房子,現在玉林很難找到一大片這樣的房子了。"市民陳先生是一名70後,他說小時候常常幫媽媽一起幹活,回到這裡感覺時光在倒流。
與發展旅遊業相結合是保護髮展古村落的好出路,十丈村邀請國內著名設計團隊鮑國志工作室進行整體設計,對傳統民居進行生態修復、改造和提升。努力探索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麗鄉村建設新模式,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鄉村游成為"新引擎"
福綿鴨、本地雞、炒粉……每逢周末或者小長假,十丈村農家樂里的拿手菜,遊客們吃得津津有味。"掌柜"梁漢忙裡忙外,時而招呼客人入座,時而結帳收銀,還要到廚房統籌安排。
"客流多時,有時候一天也能有一兩千塊的收益。"梁漢高興地說,"沒想太多,就想把農家樂這個事情做踏實,讓遊客們吃喝玩樂都開心。"
近些年,鄉村游成為十丈村一道亮麗的風景,賞農家景、吃農家飯、住農家屋、采農家果、學干農家活。在十丈村,在微風綠波間、鄉村一縷煙的寧靜與和諧中,城市遊客把休閒的日子打發得別有一番滋味。
鄉村游為城市居民提供大眾休閒方式的同時,也成為建設美麗鄉村的一項富民產業。如今十丈村像梁漢一樣創業的年輕人比比皆是,如何引導好這股年輕的力量,讓他們成為帶領村民脫貧致富的中流砥柱?
十丈村以鄉村旅遊為依託,大力發展農家樂、鄉村民宿、生態觀光等多種類型的休閒觀光農業,在發展理念、經營方式上不斷創新,帶領全體村民共同致富。
"發展鄉村旅遊成為農村發展、農業轉型、農民致富的重要渠道,也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突破口,十丈村通過農旅融合全力助推鄉村振興。" 陳桂春說。
來源:玉林日報
編輯:譚紫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