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共和國同齡人】王景彥:我是農村走出來的中醫

2019-09-06   經方學堂

【尋找共和國同齡人】王景彥:我是農村走出來的中醫

中國中醫藥報官方號

小編說:今年70歲的王景彥,仍時不時翻閱自己在村裡當赤腳醫生時的筆記。那上面,記錄著他的用藥組方、臨證心得、中藥炮製技法,更記錄著他的青春夢想。聽聽新中國同齡人王景彥的故事。

人物名片:

王景彥,1949年12月出生於山東壽光,畢業於濰坊醫學院。山東省濰坊市中醫院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指導老師,山東省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及山東省五級中醫藥師承教育項目指導老師,山東省名中醫藥專家,主要從事骨傷、脊柱與關節疾患及骨科疑難雜症的臨床醫療、科研與教學,7項科研成果獲山東省科技進步獎

1970年,從山東壽光一中畢業後回到家鄉王家堯水村工作的王景彥,站在了人生的十足路口上。

行醫還是執教?了解到村裡缺醫少藥的情況後,他選擇了前者。

今年70歲的王景彥,仍時不時翻閱自己在村裡當赤腳醫生時的筆記。那上面,記錄著他的用藥組方、臨證心得、中藥炮製技法,更記錄著他的青春夢想。回想自己49年前的那個選擇,王景彥內心仍然溫熱涌動。

「選擇中醫,救治了病人,也成就了自己。我是村裡走出來的中醫,我為自己是中醫而驕傲。」王景彥說。

三重身份:藥農+藥工+村醫

王景彥是不幸的。「文革」期間大學停辦,高中畢業的王景彥無法參加高考,只能返回老家王家堯水村,在村支書的建議下,選擇當一名赤腳醫生。

王景彥也是幸運的。當時王家堯水村有很多因為下放留在村裡的老中醫,這些老中醫成為王景彥的啟蒙老師,他們的言傳身教,也為王景彥奠定了堅實的中醫基礎。

上世紀80年代,王景彥在為患者手術

「我回鄉後,村支書找我介紹村裡情況,特別是村衛生室人手緊缺、經費短缺,群眾缺醫少藥的情況。」王景彥回憶說,小時候他親眼目睹過村民因為感染急性傳染病不幸去世的悲劇,儘管家人都勸他去當老師,但他仍然堅持從醫。

經過縣、公社兩級短期培訓後,王景彥便成了村衛生室2名赤腳醫生中的一個。

令王景彥欣慰的是,村裡還有很多老中醫在家出診,他們偶爾也會到村衛生室來幫忙,也就成了他的「外援」。王金蘭、李元培.王相圖、劉相玲、梁茂才……王景彥回憶起這些老中醫的名字時仍然如數家珍,當年跟診學醫的場景也歷歷在目。

「他們診治每一個病人時,望聞問切,四診合參,一絲不苟。並且讓我複診他們看過的病人,要求我診查舌苔脈象並擬出主方,附上加減方藥的依據,給他們查看。」王景彥白天跟診參診,晚上回家對照醫書,思考老師們的診治思路。三年時間,王景彥成長很快。

令王景彥印象最深的是1972年的冬天。當時各型流感肆虐,村衛生室西藥僅有少得可憐的十幾個單品種,遠不能滿足村民們的治病需要。

「鄰村的梁效林醫生,秉承祖傳,用小柴胡湯臨證加減,村民僅花幾毛錢,用3~5服小草藥就能藥到病除,十里八村讚不絕口。」這讓王景彥更加堅定了從事中醫的信念。

「我當時是醫生,也是藥農,還是藥工。」王景彥回憶說,由於農村合作醫療經費的嚴重不足,藥物短缺,各種中藥材的供應也不穩定。為此,王家堯水村大隊的技術人員在果園內開闢了一塊地,種植半夏、紅花等數十種短缺中藥材,王景彥不僅參與種植,還跟著村裡老藥工王春榮等人,學習中藥飲片的炮製以及丸散膏丹製作。

信念堅定:我只想從事中醫

1973年,王景彥抓住全國考試入學的機會,考入濰坊醫學院臨床醫學系。入學後,憑藉紮實的中醫功底,王景彥成為同學們口中的「老中醫」,不僅為同學們答疑解惑,還幫他們號脈問診。但臨近畢業,王景彥變得憂心忡忡。

「當時有消息傳來,說我可能會被分配到濰坊市防疫站工作,把我急壞了。」王景彥告訴記者,他讀書時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分配到中醫醫院,繼續從事中醫臨床工作。如果進了防疫站,他可能這輩子都與中醫無緣了。

「我只想去中醫院工作,我必須去找領導!」1976年夏天的一個下午,王景彥跟舍友說了這樣一句話,就出門了。

王景彥仍然記得,在那個悶熱的下午,他動情地向負責分配工作的領導講述了他在農村的中醫實踐經歷,對中醫藥療效的信任和對中醫藥事業的熱愛,表達了想去中醫醫院工作的願望。校方被他的真誠所感動,同意幫他協調。

也正是因為這一小插曲,在拿到濰坊市中醫院的入職通知書那一刻,王景彥喜不自勝,激動地眼淚都要往下淌。

進入濰坊市中醫院後,王景彥被分配到骨傷科工作,科室主任劉葆印,成為他一生的良師益友。他們將中西醫結合治療骨傷的理念貫穿始終,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了經皮細針撬撥復位、穿針內固定的骨傷治療理念,又在20世紀80年代末自主研製出了幫助四肢骨折病人恢復的外固定架。

通過探索創新,王景彥應用手法整骨、經皮撬撥、外固定架治療骨盆與四肢骨關節損傷,將複雜的大手術變為簡單的「微創」手術,不僅減少了病人手術的痛苦和手術費用,也明顯縮短了療程。他們研製的院內製劑「骨寧丸」,也在臨床上廣泛應用30餘年,療效有口皆碑。

回顧自己40餘年的從醫生涯,王景彥從不後悔自己的選擇,他堅信,自己與中醫有著命中注定的緣分,也熱愛這份事業,願意為之奮鬥終生。

新媒體編輯 |徐婧